1、判断题 日本投降前夕,美国总统杜鲁门说:“我决定对日本的占领不能重蹈德国的覆辙,我不想分割的管制或划分占领区。我不想给俄国人以任何机会……”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美国要单独占领日本
B.美国企图称霸东亚
C.美国反对苏联实行分区占领,以维护日本的领土完整,不像德国那样的分裂
D.美苏在处理战后日本问题上产生分歧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下列关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美国领导建立的军事政治组织?②它的建立加剧了“冷战”的程度
③它的宗旨是缔约国实行集体“防御”?④两极格局瓦解后其规模逐渐缩小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④两极格局瓦解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不仅没有解散,而且吸收更多的成员国,北约东扩,因此排除后选C。
点评: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华沙条约组织的解散和苏联的解体,欧洲的政治与安全角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北约的职能转变为政治军事组织,所要面对的议题也从过去的军事威胁,扩散到全球恐怖主义、能源安全、全球暖化、疾病、网络攻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多元问题上。1991年12月,北约首创成立了由北约国家、前华约国家、独联体及波罗的海三国组成的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1994年1月在布鲁塞尔举行的首脑会议一致通过了同中欧、东欧国家和俄罗斯建立和平伙伴关系的方案。1997年5月,为把北约与伙伴国的政治军事合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加强欧洲和大西洋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北约国家与伙伴国家外长共同决定成立欧洲北大西洋伙伴关系委员会。2002年11月21日布拉格召开的北约高峰会议,达成了第二波的东扩。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5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5年后,无论是苏联还是美国都需要安全保障,但是,它们对此的解释各不相同。1945年后,苏联仍是一个地区性强国,“安全”对其而言意味着它的边界上都是一些“友好的”邻国。而美国是一个全球性的经济大国,“安全”对其而言则意味着一个金钱、货物和人才都能自由交换的开放的世界。
——(英)约翰·W·梅森《冷战 1945-1991》
(1)根据材料一,分析二战结束前后苏美对“安全保障”的不同认识,(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实现“安全保障”,美国在经济上采取了哪些举措?(3分)
材料二?“在世界历史的现阶段,几乎每一个民族都必须在两种生活方式之中选择其一。这种选择大都不是自由的选择。……我相信,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各自由民族,他们抵抗着企图征服他们的掌握武装的少数人或外来的压力。
——杜鲁门1947年3月12日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三?“现在世界上分成两大敌对阵营,一个叫帝国主义反民主阵营,一个叫做反帝国主义的民主阵营……”
——1947年9月 联共(布)中央委员会书记日丹诺夫
(2)对比材料二、三,双方的观点有哪些相似之处?(4分)
材料四?(1962年)苏联为改变在美苏核力量对比中的不利地位,开始向古巴运送中程导弹。美国很快发现了正在古巴建造的中程导弹发射基地,并获得了关于导弹型号及其他数据的确切情报。随后,美国开始武装封锁古巴,美军进入最高戒备状态。苏联武装部队也随之进入戒备状态。经过美苏两国的谈判,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古巴导弹危机结束。
——人民版《历史》必修第一册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古巴导弹危机的背景。(2分)该事件的解决说明了什么?(2分)
参考答案:(15分)
(1)不同认识:苏联的安全保障是边界安全;(2分)美国的安全保障是开放的世界。(2分)
举措: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1分)倡导建立关贸总协定;(1分)推行马歇尔计划,稳定欧洲经济秩序。(1分)
(2)相似观点:都把世界分成两大对立的阵营;(2分)都认为自己代表了民主自由(2分)
(3)背景: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形成);(1分)美苏之间激烈的军备竞赛(苏联在核力量对比中处于不利地位)(1分)
说明:核威慑的存在(或美苏双方势均力敌);(1分)美苏保持了克制的态度;(1分)
本题解析:
(1)第一小问考查对材料的分析概括能力。1945年后,苏联仍是一个地区性强国,“安全”对其而言意味着它的边界上都是一些“友好的”邻国。而美国是一个全球性的经济大国,“安全”对其而言则意味着一个金钱、货物和人才都能自由交换的开放的世界。第二小问联系教材知识,归纳概括二战后美国在经济上采取的举措。
(2)该问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材料二中杜鲁门认为:“几乎每一个民族都必须在两种生活方式之中选择其一”、“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各自由民族”;材料三中日丹诺夫说:“现在世界上分成两大敌对阵营,一个叫帝国主义反民主阵营,一个叫做反帝国主义的民主阵营”。双方都认为世界分成两大对立的阵营;都认为自己代表了民主自由。
(3)从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美苏之间激烈的军备竞赛等方面分析古巴导弹危机的背景。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古巴导弹危机结束。说明当时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占据优势;双方势均力敌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4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合作中谋发展日渐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后的西欧呈现着一个利益多元化与各利益主体需要进行多重整合的局面,……而美国……鼓励西欧不但在经济上联合,而且在政治上和军事上也加强合作与联合。这就使得走欧洲联合之路的决策在客观上顺应了美国和法国各自的战略需要,尽管它们的战略出发点完全不同。
——谢伟良《世界的分裂:冷战的兴起》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针对国际合作这一中心命题,新自由主义认为,尽管不可能出现自然而然的全面互利的“和谐”状态。……当考虑到武力解决利益冲突的代价过高或者当发现合作能给彼此带来好处的时候,作为理性行为的国家必然倾向于合作。新现实主义则认为,国家的自私本质决定了只有存在一个强大权威(霸权或世界政府)的情况下,合作才可能发生。国家关系的发展实际上是一个霸权秩序代替另一个霸权秩序的过程,霸权秩序的合法性是通过霸权战争确立的。
——宋伟《国际合作:理论与实践的考察——以战后法德关系为例》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与法国战略出发点有何不同?(6分)
(2)评材料中关于国际合作的观点。(8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1)法 国:保障自身安全,谋求经济独立发展;避免欧洲再陷混战。(4分)美国:壮大资本主义阵营,控制西欧,对抗苏联。(2分)
(2)新自由主义认为,国际合作是必然趋势,是基干国家利益的理性行为(2分)评述:二战后,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的建立;维护战后和平,促进世界发展;“冷战”期间,欧共体成立、不结盟运动兴起等,冲击了“冷战”秩序,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的力量,两极对峙结束后,全球化与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为应对恐怖大义、环境污染等,基于联合国框架协议基础上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强,和平与发展成新的世界主题。(6分)
新现实主义认为,国际合作必然依托于霸权秩序的存在。(2分)评述:二战后,雅尔塔体系的构建是美苏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对世界格局作出的两分天下的划分,呈现出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两极对峙格局下,正是大国强权政治的存在与威慑使世界近半个世纪没有发生大的冲突,相对和平;两极格局瓦解后,美国推行单边主义,希望依靠大国霸权建立新的国际秩序。
本题解析:(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欧洲联合的原因是保障自身安全,谋求经济独立发展;避免欧洲再陷混战;而材料中美国希望联合起来的目的在于壮大资本主义阵营,控制西欧,对抗苏联。(2)首先归纳材料二中的主要观点,新自由主义认为,国际合作是必然趋势,是基干国家利益的理性行为,或是新现实主义认为,国际合作必然依托于霸权秩序的存在,结合所学内容寻找相关史实论据加以证明即可。需要说明的是学生往往对提炼或概括材料中的核心观点有一定的困难,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或根本不会概括,这种情况需要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多下功夫,勤加实践,同时也需要综合提高语言文字的素养和水平。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下列用图示法表示二战后美国对外政策关系的表现,正确的是( )

①冷战?②杜鲁门主义?③对西欧国家经济援助?④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⑤朝鲜战争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析:
①冷战的表现包括②③④,⑤是冷战中的热战。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