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北宋的哥窑在浙江龙泉,以冰裂纹瓷器(见图)最为有名。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种冰裂纹瓷器应当属于瓷器分类中的(?)

A.白瓷系列
B.青瓷系列
C.青花瓷系列
D.珐琅瓷系列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中国瓷器自唐代即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哥窑位于浙江龙泉,属南方,故为青瓷,选B。白瓷属于北方瓷器系列,排除A;青花瓷出现于元代,时代不符,排除C;珐琅瓷起始于清朝,时间不符,排除D。答案:B
点评:制瓷业是我国古代的重要的手工业门类,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瓷器,南北朝时期的到发展。最容易考到的是景德镇的瓷器、元代的青花瓷、明清之际的粉彩和珐琅彩等。此外还要知道,我国古代手工业分为三种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每种手工业的特点需要把握。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松江府东去五十里许,日乌泥泾,其地土田硗瘠,民食不给,因谋树艺,以资生业,遂觅种(棉花)于彼。初无踏车椎弓之制,率用手剖去子,线弦竹弧置案间,振掉成剂,厥功甚艰。国(元朝)初时,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乃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各有其法,以故织成被褥带,其上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粲然若写。人既受教,竞相作为,转货他郡,家既就殷。
——摘自《辍耕录》
材料二?上海原是中国的一个普通县城,自1843年通商开埠以来,在短短数十年间快速成长为中国近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东亚著名之都会。在这一历程中,租界的建立,西方企业的设立,这些所谓“外国的气力”无疑起着主导作用。但上海在短时期内崛起以及形成如此庞大的规模,则与周边地区拥有的深厚资源有关。可以说,上海的成长是借助、利用或调集了全国而主要是江南地区的各种资源。这些资源在以往的社会环境中,则是构筑“农业文明的基础”,至近代被组合到上海后,才发生了变化。
(1)分析松江自元代以来逐渐成为全国棉纺织中心的原因。
(2)概括指出19世纪中后期上海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试分析其社会历史原因。
参考答案:
(1)棉花种植范围的扩大(或棉花的广泛种植);先进棉纺织工具和印染色技术的传播(或黄道婆改进、传授棉纺织工具和技术);商品经济的发展(棉纺织品质量高,市场需求大)。
(2)变化:不断半殖民地化;(由普通县城)快速成长为现代化大都市(东亚大都会)。
原因:列强的侵略(开辟为通商口岸及租界的建立);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生产技术、思想文化乃至生活方式的传入;中国近代企业的兴起和发展;江南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充分利用全国尤其是江南的各种资源。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唐代诗人陆龟蒙有诗曰:“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他赞美的是我国古代陶瓷业中的
[? ]
A.青瓷
B.白瓷
C.唐三彩
D.珐琅彩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工官”主办的皇家工场生产的物品
[? ]
A、专供平民使用
B、官家专用和皇帝私用
C、官家、皇帝和平民使用
D、专供皇帝私用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28分)工商业的发展和政策、市场、经营方式等因素息息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桑弘羊等人于公元前118年向汉武帝提出了一个盐铁官营的计划。这个计划的要点是:(一)将煮 盐、冶铁之事均收归政府管理,所得收入,以补充赋税。(二)“愿募民 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盆”(三)“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四)“郡不出铁者置小铰官”,管理铁器的专卖事宜。关于铁的专卖……据专家估计“当时役使了不少数量的官奴婢和罪人……此外还征用自由身份的民佚。”(前117年开始实施这一计划——编者)……冶铁的技术也有空前提高,据专家断定“西汉的冶炼生铁的技术,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前期冶炼技术发展的一个高峰”……“当此之时,四方征暴乱,车甲之费,克获之贯,以亿万计,皆赡大司农,此皆……盐铁之福也”。
——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
(1)根据材料一,评述两汉盐铁官营政策。(10分)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归纳宋朝海外贸易的特点。(4分)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13世纪中国3/4的人口生活在长江以南的原因。(6分)
材料三:明后期和清前期,江浙布、丝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产品衣被天下。江浙是多数大宗商品贸易中心,……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在19世纪初已经形成。……种种迹象表明,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已开始出现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当然,封建官僚体制……都延缓了这种转变。
——罗肇前《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19世纪初——兼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初全国统一市场形成的原因。(4分)明清时期,哪些因素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4分)
参考答案:
(1)措施:政府管理煮盐、冶铁;招募百姓自备经费,使用官府器具煮盐;严禁私自铸铁、煮盐;设置铁官管理铁器的专卖,役使奴婢、罪犯、自由民卖铁。(6分,答出三点可得6分)作用:提高了冶铁技术;解决了国家所需的部分经费。(4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特点:范围广,东至朝鲜日本,西及西亚、东北非沿海地区;沿海港口多,海外贸易发达。(4分)
原因:两宋时代,北方战乱,大量人口南迁;经济重心南移;海外贸易的兴盛;水稻广泛种植吸引和支撑更多人口。(6分,答出三点可得6分。)
(3)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等。(4分)
因素:自然经济的阻碍;实行海禁政策;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等;封建制度的阻碍。(4分)
本题解析:(1)从材料一“盐铁官营的计划”的四个要点,可以简单概括浓缩出四点措施,任答三点即可。从材料一中的“补充赋税”、“盐铁之福”可知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解决了部分经费;从材料一中“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冶炼技术发展的一个高峰”可得出冶铁技术提高结论(也可想到开始用煤作燃料冶铁来印证)。先述措施后评作用,也符合“论从史出”这一历史研究方法。
(2)从材料二左图的宋代海外贸易航海路线图所达的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及东非等地,可得出对外贸易范围广泛的特点;从图中当时中国沿海港口的密集分布,可得出沿海港口多,海外贸易发达的特点。从材料二右边的文本框中的信息,可直接得出水稻广泛种植养活更多人口这一原因;联系13世纪(南宋末元朝初)这一时间段的中国的政治经济特点,即可答出人口大量南迁、经济重心南移和海外贸易兴盛等原因。
(3)丝、布原料来源于农业,再依据“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可得出农业、手工业发展这一原因;“江浙是多数大宗商品贸易中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体现;“明后期……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已开始出现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即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明清时期,阻碍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因素也即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可从明清时期的经济基础、社会制度、国家经济政策等方面说明。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