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下面依据相关数据编制的西方国家经济发展情况表。针对表中所反映的经济发展问题,西方国家采取的措施有
? ①大力发展“混合经济”? ②增加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③减少政府的财政支出? ④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 ]
A. ①③④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日本贸易振兴会曾做过关于地区经济合作组织的一项调查统计
时间
| 1969年前
| 1970~1979
| 1980~1989
| 1990年以后
|
数字
| 6个
| 6个
| 20个
| 69个
|
上述数据体现的趋势是
A.经济全球化? B.区域经济一体化? C.政治集团化? D.世界多极化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表格信息说明20世纪80年代后地区经济合作组织快速增长,这反映了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的加快,答案选B,A C D三项材料中并无直接体现。
点评: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个主要趋势,对于二者的考查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①二者的具体表现;②两者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③两者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此项内容的考查难度角度不易理解,应该特别予以关注;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此趋势中的地位和应对策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经济全球化趋势使国际贸易大幅度提高。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的原因是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生产的国际化加快。
参考答案:正确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加强的原因。全球化的趋势是使国际贸易迅速的发展,国际贸易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交通工具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进步,加速了社会大分工,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最终导致了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所以说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的原因是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生产的国际化加快。故本题是正确的。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下表是1854年至1859年部分主要年份福州口岸对外茶叶出口总量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趋势表明(?)
?年份
| ? 1854年
| ? 1855年
| ? 1856年
| ? 1859年
|
?数量
| ? 13万担
| ? 27万担
| 37万担
| ? 38万担
|
A.茶叶逐步成为对外贸易主要商品
B.福建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C.中国半殖民地经济特征明显
D. 福州成为近代对外贸易的中心城市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从表格可以看出茶叶的对外出口总量不断增加,但并不说明茶叶逐步成为对外贸易主要商品,A项不正确;表格只反映茶叶的对外出口总量不断增加,与民族工业无关,故B项不正确;材料中也不看不出福州成为近代对外贸易的中心城市,故D项不正确;茶叶的对外出口总量不断增加,说明中国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半殖民地经济特征明显,故答案选择C项。
点评:纵横结合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形式,对于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考查往往结合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和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进行命题,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不同时期的命运经常和同时期的政治、思想相联系,体现经济与政治、思想间的双向作用。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955年,在万隆召开了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
(1)指出材料中所说的与会各国的“异”指的是什么?(4分)
(2)根据所学说明与会各国的“同”主要包含哪些内容?(6分)
(3)简要说明万隆会议对当时的中国外交起了什么作用?(4分)
参考答案:(1)(4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
(2)(6分)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
(3)(4分)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联系,开拓了中国外交工作的新局面。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第(1)问考查“求同存异”的内容,从材料中总结即可。第(2)问考查“求同存异”的背景及作用。结合所学可知在会议进程受到阻碍时,“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促进会议最终取得圆满成功。第(3)问万隆会议之后,中国与亚非更多的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