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986年中央“一号文件”规定: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进城务工经商。1992年以后中国突然出现前所未有的打工潮,当年就有大约4000多万农民工流入沿海和城市去打工,此后外出打工农民越来越多。据此分析农民进城务工增多,主要是因为(?)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
B.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的核心任务
C.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推动
D.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提炼历史信息的能力。材料主要阐述了1986年、1992年的农村的变化,结合已学可知,1986年城市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促进下已经开始了改革,以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为中心环节,1992年十四大上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此分析可知1992年后农民进城务工增多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有关,因此D符合题意。所以正确答案为D。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中共十三大制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规定
[? ]
A.到20世纪末,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B.到21世纪中叶,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C.建立完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957-1966年是我国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其历史阶段特征是
[? ]
A.正确与失误、成就与挫折错综交织
B.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
C.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从2006年起,我国彻底免除在中国持续2600年的农业税。2006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将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实现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这些决策都为我国社会主义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农村生产资料公有制通过哪个事件确立于何时?此后在农村生产资料公有制问题上出现了什么错误?有什么危害?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了什么政策?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3)当前,你认为怎样才能加快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
参考答案:
(1)1956 年底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农业合作化运动)。出现了“一大二公”为主要特征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危害是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我国的农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2)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作用:适应了我国农村地区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大发展。
(3)要从生产力的实际出发,减轻农民负担,注意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要大力发展非农经济,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化,推动农村地区的小城镇化,如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粮食产量等。
本题解析:
第(1)问提示了三大改造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第(2)问指包产到户。第(3)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要从多角度回答。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有学者指出,新中国成立60年来人口流动的特点是前30年基本上是由政府主导或者控制的人口流动,后30年多是相对自由的流动。这从侧面反映了
[? ]
A.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丧失
B.经济体制的巨大转变
C.城乡差别的消失
D.城市化发展进程加快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