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历史题《古代中国的经济》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八)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图一曲辕犁是耕地的工具,图二筒车是水利灌溉的工具,图三耧车是播种的工具,这些农业工具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体现了精耕细作的特点。若给上面图片配一个主题,最合适的是古代中国的农业工具,因此选择C。ABD比较片面,排除。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某生根据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单位:万贯),结合所学知识作出了下列四项分析,你认为合理的是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依据所学可知,我国自商鞅变法到清代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宋代随着商业外贸的发展,非农业税不断增长;农业税的降低,可能是农业生产削弱引起的。故应选D。
考点: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发展历程·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宋代商业的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下图为北宋时期“济南刘家功夫针铺”的商标图。最上边文字为“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中间捣药白兔两边的文字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部的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各转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针铺融原料收购、细针制作、销售于一体
②刘家针铺是私营的制针作坊
③反映了两宋时期中国手工业生产、销售的新发展
④北宋手工业产品出现产品商标,有了产品广告
⑤北宋针铺制作规模大、分工细,使用雇工生产
A.①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⑤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材料中“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体现①;“刘家功夫针铺”体现②;“北宋时期”“商标图”体现③④;⑤不能在材料中得出。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宋代手工业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这是一段学生编写的剧本:阿牛是一个北宋的杭州农民,一向日作夜息。但这两天他想放松一下,于是他跟地主结算了工钱,跑到街上闲逛。街上错落着很多店铺和会馆,有卖玉米糕点的食品店,有卖印刷书籍的书店,还有卖布料和瓷器的杂货铺,瓦肆里还有人在咿咿呀呀的唱着京剧。阿牛想:“快过年了,得给妻儿买块像样的布料做衣服。”他走进杂货铺,买了两块棉布,顺便买了一个小巧的粉彩牛型瓷器犒赏自己。这段剧本中存在的错误有
A.3处
B.4处
C.5处
D.6处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依据所学,“结算了工钱”说明是雇佣关系,这与资本主义萌芽在明朝中后期出现不符;会馆,专指历史上旅居异地的同乡人共同设立的,供同乡、同业聚会或寄居的馆舍,始设于明代前期;“有卖玉米糕点的食品店”说法错误,因为玉米在明朝中后期才传入中国;“京剧”出现在清代;棉布出现在元代;粉瓷清朝才出现。故以上说法都错误,所以应选D。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经济结构与特点·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概况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发生在( )
A.秦汉以后
B.明清以后
C.隋唐以后
D.宋代以后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由“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分析可知,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知识点。依据教材知识可知,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隋唐以后进一步南移,宋代以后我国经济重心完全南移,故ABC项排除,D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点评: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1.发展历程
①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南方得到重点开发。
②东晋和南朝时期,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南朝末年开始赶上北方。
③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几无差距。
④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进一步大发展。
⑤南宋至元朝时期,南方经济突出发展,完全超过了北方。
⑥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2.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具有三个明显特征:
①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
②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最突出;
③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
3.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①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②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江南的劳动力;
③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
④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
⑤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4.经济重心南移的规律: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
本题难度:困难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历史题《近代中国反侵略、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