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下列哪项推理不符合历史史实
A.汉初林养生息→社会经济发展→汉武帝时国力最强盛
B.汉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豪强地主建立田庄
C.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武则天和唐玄宗前期重视农业生产→“开元盛世”出现
D.明朝中后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准确掌握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东汉是在豪强地主的支持下建立的这一史实可知B项不符合历史史实。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对于朱熹的作用,作者认为
A.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
B.实现了儒学的政治化
C.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
D.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该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史料阅读和信息提取与分析能力。该题材料主要讲述了朱熹发展理学的一种追求,即“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要进入生活世界,故A项表述合理。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以下各项属于新中国成立以后取得的重大民主建设成就的是?(?)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大几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
——《新唐书》
材料三?郑经提出:“苟能照朝鲜事例,不削发,称臣纳贡,尊事大之食,则可矣”
——江日升《台湾外记》
四月天山路,今朝翰海行。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
——康熙帝《翰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新皇帝”巩固统治的主要措施。(1分)
(2)据材料二归纳唐太宗治理东突厥地区的政策和措施。(4分)
(3)据材料三,说明康熙执政初年面临哪些矛盾?对此,他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5分)
(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指出三位封建帝王在我国统—多民族国家发展史上的地位。(6分)
参考答案:(1)措施:实行郡县制。(1分)
(2)政策:实行羁縻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1分)
措施:设置羁縻府州;以突厥首领为都督、刺史,这些官位可以世袭;这些地方不向唐中央纳税。(3分)
(3)矛盾: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分裂势力的矛盾;中华民族与外来侵略之间的矛盾。(2分)
措施:进军台湾,设置台湾府;粉碎噶尔丹叛乱;进行雅克萨之战及签订《尼布楚条约》。(3分)
(4)地位:秦始皇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或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唐太宗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康熙帝捍卫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6分)
本题解析:(1)从材料一中的文字“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可知,推出的具体措施是在全国推行郡县制;(2)材料二中的内容反映出唐太宗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允许其自治,具体措施可以依据材料归纳概括为两点。(3)材料三中的文字和图画分别反映了台湾地方势力割据现象,康熙帝征服西北噶尔丹的辛劳以及沙俄与清军雅克萨战役的惨烈,从中可以总结其面临的内外矛盾,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直接回答出采取的措施;(4)结合秦始皇、唐太宗和康熙帝三位皇帝的在统一国家和民族融合方面采取的重大举措可以总结出他们在维护民族国家的统一和民族融合方面的作用。
点评:高考对中国古代杰出的封建君主的考查主要集中在秦始皇、唐太宗和康熙帝三位皇帝身上,这是因为他们本身对中国古代社会历史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这三位皇帝也正好代表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即封建社会的初期,中期和晚期的社会特征,对此我们可以这样总结三位帝王的时代特色:千古一帝,盛世君主和落日余晖。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2010年2月12日,温家宝在中共中央、国务院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下列古代思想家的言论中,与温家宝总理的谈话有共通性的是
A.仁者爱人
B.克己复礼
C.君权神授
D.民贵君轻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材料中提出的是“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强调的是民生的重要性,所以和民贵君轻有共通性,没有体现出ABC的内容,D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