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历史知识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频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四)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对材料理解分析能力。材料反映贵族为了争田互相残杀,从贵族争田的激烈可知周朝的井田制即土地归周王所有的国有制逐渐遭到破坏。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包括(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明清时期的专制统治导致了中国近代的落后,使中国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所以③奠定了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世界的基础这项内容错误,故答案选择C项。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惟一的君主。”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可知,此题考查的是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在分封制之下官员是世袭的,在郡县制之下官员是皇帝任命的。A.共主说明周王实现了高度集权说法不符合史实;C.本质上都以血缘亲疏分配权力是分封制的本质;D.两者在统治方式上并无实质性区别,两者本质是不同的,一个是官僚政治,一个是贵族政治。故此题应选B项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与演变·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3分)唐朝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奠定了后代官僚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模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
——欧阳修《新唐书》卷四六
材料二?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覆,再瞎尚书施行;步骤精密……惟是事权分立,往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此实唐代宰相制度之一进步也。
——严耕望《唐代文化约论》
材料三?唐无论社会、经济、选举、交通灯,较之西汉,其繁杂程度又何止十倍!旧体制不足以取新社会,于是政务决策则由丞相一人转为中书门下两省合议,谨慎大政之决策在此行政过程中,宰臣与君主有俱不可得而专擅。论者徒就君相权力表面之分划而谓唐制为汉制之退步,恐未得设立制度之真情。?——据孙国栋《唐宋史论丛》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初的中央官制,概述其组织形式。(6分)
(2)据材料二、三,分析唐代官僚机制运行方式的利弊。(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的主要因素。(3分)
参考答案:(1)三省六部制。三省都是宰相;三省长官集体议政,常以其他官吏行使宰相职权;三省分掌宰相职权,互相牵制和监督;尚书省下设六部,分理政事。(6分)
(2)可以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对君权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部门互相责难,影响了政府效能。(4分。任两点即可得4分)
(3)君相矛盾;原有体制的弊端;社会发展,政事增多。(3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中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中“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来概括答案;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职责范围以及互相牵制的角度思考作答。第(2)中第一小问从材料二中“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覆,再瞎尚书施行;步骤精密”并结合所学从减少失误、防止专权以及制约君权的视角概括积极影响;从材料三中“其繁杂程度又何止十倍”以及材料二中“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等信息来概括消极影响。第(3)问中属于开放题型,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回答时要依据以上材料,围绕古代君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变化以及原有体制的弊端、社会发展、政事增多、机构臃肿等视角去分析作答。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历史知识大全《近代中国反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