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古代中国某位思想家说:“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下列言论与之有相通之处的是( )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
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D.“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材料意思是桂树皮芳香可以食用,因而遭到砍伐;树漆因为可以派上用场,所以遭受刀斧割裂。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材料体现的是道家庄子的无用思想,D项属于老子思想。A项是心学,B项是董仲舒的主张,C项是荀子的主张。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近代列强采取“以华治华”的政策来维护其在华利益,它能够得以实现的主要原因是
A.近代列强与近代中国的反动政府存在着共同的利益
B.近代中国的反动政府需要得到列强的大力扶植
C.近代列强需要近代中国反动政府作为其统治中国的工具
D.近代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和对列强的沉重打击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的四个选项都与近代列强采取“以华治华”的政策有关,有一定的迷惑性和难度。要解答本题,关键在于学生能否正确地把握住题目中“能够得以实现”这一限制语。“能够得以实现的主要原因”并不能等同于“采取的主要原因”,二者之间有很大的区别:“能够得以实现的主要原因”应该从列强与近代中国的实际情况来分析,而“采取的主要原因”应该从列强或者近代中国的实际情况来分析。由此看来,B、C、D三项都是从某一方面来说明原因的,因而都是列强采取“以华治华”的政策的原因,故应排除。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是20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
A.国际反共势力的破坏
B.空前严重的自然灾害
C.“左”倾错误的严重泛滥
D.苏联背信弃义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这主要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末“左”倾错误的严重泛滥。所以选C。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中国政府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其总体目标是为了(?)
A.解决香港回归祖国的问题
B.解决澳门回归祖国的问题
C.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D.早日实现祖国统一的大业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为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其总体目标是为了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故选D。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王阳明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下列诗词中能体现这一意境的是(?)
A.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B.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C.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D.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王阳明的心学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万事万物之理皆居于人心中,万事万物的存在意义也由人心论断,万物的存在状态皆由人心所反映。这与C项“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可从没有感觉到车马的喧闹”体现的意境一致,故选C。
点评:本题还可以这样考查:
禅宗语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与此主张类似的古代思想家是( D )
A. 孔子的仁恕学说?B. 朱熹的理学? C. 董仲舒大一统主张?D. 王守仁的心学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