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下图是《松江第一张土地证》,其中有“苏南区松江县土地房屋所有证,一九五一年五月”等字样,它可以作为研究哪一事件的一手史料

[? ]
A、土地改革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明清时期世界历史发展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欧洲主要国家完成了从资本主义萌芽到资产阶级革命再到产业革命的飞跃,相继进入近代工业文明轨道,大大改变了世界面貌。在这一背景下,中华民族的工业化进程艰难起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环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地主经营;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据《明神宗实录》、乾隆《苏州府志》等文献记载,“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表明自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已经进入产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准备阶段并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
一一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殒落》
材料二:英国工业革命示意图(见下图)

材料三:中国近代主要洋务企业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分析制约这一时期我国向工业文明发展的根本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提供的信息分析英国工业革命的基本状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9世纪中期,英国从北美进口棉花和向东方国家出口大量纺织品分别给这些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怎样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材料三及结合所学的英国工业革命知识,分析在工业化起步阶段中国和英国工业发展的主要差异。根据洋务运动的失败结果,指出中国工业化的根本缺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新变化: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手工业占据主导位置。纺织领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形成包括新型地主、手工场主、包买商等早期“资本家”。
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的阻碍。
(2)基本状况:棉纺织业成为新型工业;煤、铁工业快速崛起;铁路、运河、海运等交通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3)影响:加剧美国南北两种不同经济形式之间的矛盾;加速中国、印度等殖民地、半殖民地自然经济的瓦解,大批手工业者破产;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主要差异:英国从轻工业率先开始,中国从重工业起步,英国主要是私人资本创办,中国主要是清政府和地方官僚创办。根本缺陷: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况(或没改变封建制度,没实现民族独立)。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李鸿章大事年表(部分)
1853年?在家乡安徽参与帮办团练,抵抗太平军。
1861年?组建淮军。
1862年?率淮军调上海,升任江苏巡抚。
1863年?奏准设立上海广方言馆,培养外语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人才。
1865年?署理两江总督,创办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
1870年?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
1872年?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实行官督商办。
1874年?与日本代表签订《北京专约》。奉召进京见恭亲王奕?,力陈中国修建铁路的重要,亦因阻力太大,未能实行。
1875年?与英国代表签订《烟台条约》。开始着手组建北洋海军。
1879年?架设大沽北塘与天津之间电线。奏设上海机器织布局,官督商办。
1881年?未经奏报修成开平煤矿唐山至胥各庄铁路,约10公里。
1885年?与法国代表签订《中法新约》。
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
1895年?中日战争中国军队战败,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与日本代表签订《马关条约》。
1898年?同情维新变法,暗中回护个别“新党”人士。
年底被任命为勘河大臣,复勘山东黄河工程。
1901年?与英、美、俄、德、日、奥、法、意、西、荷、比十一国代表签订《辛丑条约》。
材料二?过去说李鸿章崇洋迷外,投降卖国,……现在大幅度转变到说李鸿章有爱国主义思想,对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这种戏剧式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呢?我认为,李鸿章还是李鸿章,这种戏剧式的变化,是政治上的需要反映到了我们的历史研究上来,……我们的历史研究,仅仅服从某个时候,某种政策的需要,非带片面性不可。
——陈旭麓《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1988年)
(1)依据材料一所述史实,概括说明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史的地位。(6分)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观点的理解。(6分)(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地主阶级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经济、教育、军事近代化运动的推动者;清政府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事务的核心人物之一。(6分)
(2)观点给2分,理解给4分。
观点一:历史研究不应受政治需要的影响(受政治需要影响的历史研究是片面的)。
观点二:历史研究无法避免研究者所处历史时代、社会思想和政治倾向的影响。
观点三:历史研究应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的评价、辨证的评价、历史的评价。
理解一:李鸿章创办洋务企业、加强与西方国家的联系,有维护国家利益的意图,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运动,促进中国近代社会进步。其行为和认识高于同时代的人。
理解二:李鸿章在对外战争中,战和不定,寄希望于外国调停,既有“误国”之处,又是当时政府体制腐朽的反映;在签订条约时,既有对国家利益的争取和维护,又有被迫妥协,签订条约是战争失败的结果,因此说明李鸿章卖国,缺乏切实证据。
理解三:认为李鸿章崇洋迷外,投降卖国是封闭体制下的观点,改革开放形势下,肯定李鸿章在近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是历史评价服从时代和政治的反映,不够科学严谨。
本题解析:(1)说明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史的地位可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角度概括,也可以从近代化的角度归纳,还可以从封建旧势力的角度总结,说法允许多种多样,但一定要言之有据(理),结合史实。
(2)第一步:提取观点,观点可以多样化,但一定要是从材料中提取出来的而且要合理,参考答案给出三种观点。第二步:谈谈你的理解即解释说明你的观点,最好从不同角度予以说明,但一定要言之有据(理),结合史实。(此题型类似于2013年以前的新课标高考卷第41题·观点题)
本题难度:困难
4、判断题 “长鞭呀,那个一呀摔呀,拍拍地响哎,……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这是过去的一首老歌的歌词,它反映了农民满怀豪情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心情。你知道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
[?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
B.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公布之后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相继走上近代化道路;而在甲午战争中,中国却败于日本。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为了劝阻西方列强以“修约”为借口要挟中国,清政府聘用卸任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率使团于1868年2月至1870年10月访问了欧美11个国家。该使团以记名海关道志刚、礼部郎中孙家谷为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英国使馆翻译柏卓安、法籍海关税务司德善为左右协理。经蒲安臣使团交涉,美、英等国表示对华将采取“节制和温和”的政策。志刚等人还记载了出访的行程和外国的风土人情。使团回国以后,由于人微言轻,对政府决策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1871年12月至1873年9月,日本政府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求知识于世界”,派岩仓使节团访问欧美12个国家。该使团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特命全权大使,参议木户孝允、大藏卿大久保利通、工部大辅伊藤博文、外务少辅山口尚芳为副使。岩仓使节团在修约方面虽然没有取得进展,却考察了政府机构、议会、法院、公司、交易所、工厂、矿山、港口、农牧场、兵营、学校、报社和福利设施,从各个方面加深了对西方近代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摘编自王绍坊《中国外交史》、伊文成等主编《明治维新史》等
(1)中日两国使团的出使目的、成员组成有何不同?由此分析两国统治集团对近代化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两国使团出访的史实,运用所学知识,比较这一时期中日两国近代化的主要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中国为了劝阻列强“修约”,防止其扩大侵略权益;日本为了与列强修改不平等条约,向西方学习。中国聘用外国人为团长,主要成员为中下级官员;日本以本国人为团长,主要成员为明治政府要员。晚清政府重视不够,被动应付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明治政府高度重视,主动适应近代化要求。
(2)中国学习西方主要限于器物层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中国近代化的倡导者是洋务派;日本的近代化以明治政府为主导。中国未实现预期目标;日本基本完成了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