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六)
2017-11-10 16:06:1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1、选择题 《管子 明法解》说:“贫者非不欲夺富者财也。然而不敢者,法不使也。”据此推理,法家思想中的“法” A.利于保护有产者利益 B.成为君主专制的工具 C.有利稳定社会秩序 D.捍卫臣民的合法权益
|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正是“法”才导致了贫者不敢夺富者的财富,所以,据此推理,法家思想中的“法”当然也就利于保护有产者利益,而其他几个选项是无法体现出本题的主旨的,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法家思想中的“法”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某历史学家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这一描述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是 [? ]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D.丞相权力被分割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12分)明清以来,中国思想界对孔子和儒学的态度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 材料一 明代中期思想家李贽认为:“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 “耕稼陶渔之人即无不可取,则千圣万贤之善,独不可取乎?又何必专门学孔子而后为正脉也。” ——《焚书·答耿司寇》 材料二 康有为曾说:“中国之国魂者何?曰孔子之教而已。”“中国一切文明,皆与孔教相系相因。”“孔子之道,其本在仁,其理在公,其法在平,……其用在与时进化。” ——《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序》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的“反孔”斗士们虽然对孔教批评多于肯定,但殊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对孔子本人和孔教的价值评判实际上大都能够采取一种历史的、一分为二的评判态度和立场,而并非如一般人印象中误解的那样,是不加区别地一概全盘予以否定或简单地予以蔑弃。因此,就新文化运动的“反孔”斗士们对孔子本人的真实态度而言,可一言以蔽之,即坚决反对膜拜孔子的偶像,而对作为一代哲人或伟人的孔子本人又是崇敬的。 ——摘编自林存光《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孔子观念的根本改变》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李贽对孔子的主要看法。分析其观点的进步意义。(4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如何认识孔子学说的地位?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其意图。(4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孔子的态度。分析此态度形成的原因。(4分)
参考答案: (1)反对神化孔子;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主张是非标准依时代而变化。(2分) 意义:冲击了正统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2分) (2)儒家学说是中华文明之魂。把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与近代西方思想相接合,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4分) (3)态度:反对对孔子偶像崇拜和儒家伦理纲常,尊重和崇敬孔子。(2分) 原因:北洋军阀利用孔教维护其专制统治;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2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李贽思想的认识与理解。结合材料“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何必专门学孔子而后为正脉也”可知,李贽反对以孔子的标准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而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尤其是经济领域的新变化分析其进步意义。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理解与掌握。结合材料“中国之国魂者何?曰孔子之教而已。”归纳康有为的观点。联系当时进行变法的背景及力量对比,为减少变法阻力而采取的一项权宜之计。同时要结合康有为的个人经历。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与理解。结合材料“就新文化运动的‘反孔’斗士们对孔子本人的真实态度而言,可一言以蔽之,即坚决反对膜拜孔子的偶像,而对作为一代哲人或伟人的孔子本人又是崇敬的”归纳“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孔子的态度”。联系新文化运动的原因及内容分析第二小问。 考点: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李贽的思想;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西学东渐·维新变法思想;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概况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皇太子李建成,逼父皇李渊退位,李世民违反了: ① 孔子的“礼” ②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 ③ 宗法制 ④ 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
|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李世民的行为违反了孔子主张等级秩序的“礼”,违反了董仲舒“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的三纲五常思想,还违反了宗法制中的“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但是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和此无关。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
考点: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汉代儒学?孔子的礼、三纲五常;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早期政治制度?宗法制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2014年9月24日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创始人孔子诞辰2565周年纪念日。在孔子的出生地山东曲阜,癸巳年祭孔大典在孔庙隆重举行。作为教育家,“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这一材料反映了孔子的办学思想是
A.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
C.温故而知新
D.三人行必有我师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由题目中的信息“孔子……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即可知孔子倡导“有教无类”,故本题应选B项;题目中未涉及孔子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故排除A、C、D三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