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春秋战国是我国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
春秋时期的铁锄
管仲对(齐桓公)曰:“……美金(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锄、夷、斤、欘,试诸壤土,则甲兵大定”
——《国语·齐语》
在我国,铁器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三千三百年前的商代中期,但当时的铁是自然陨铁,而不是人工冶铁。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出现在两千五百年前后,也就是春秋战国之际,铁器已经有了斧、锛、凿各种刀具,中国社会历史进入到铁器时代。
——中国社会科学院白云翔
(1)以上材料是围绕什么主题选取的?能证明这一主题最有价值的材料是哪一个?你的理由是什么?
材料二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黄梅戏《天仙配》插曲
?
|
?
(2) 上面材料体现的历史现象与铁农具的使用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请指出它们的内在关系?
材料三?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代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深刻地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那时的思想学术,无论是南派、北派,都富有独创精神。”
(3)为什么郭沫若称“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 分析春秋战国时出现学术思想史上黄金时代的原因?
(4)在探究活动中,分组讨论是重要的环节,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甲组给出的结论是“战乱与灾难”;乙组给出的结论是“进步与发展”,如果你是此次讨论的参与者,你如何吸收融合两组的观点?
参考答案:
(1)主题: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 最有价值:长沙出土的铁锄。
理由:①第一手材料;②实物史料。
(2)铁农具的使用为小农经济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3)春秋战国学术思想上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原因:经济:井田制的崩溃、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战争;士大夫崛起。
阶级关系:诸侯“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思想文化:私学兴起,学术逐渐下移,“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根本原因:社会转型期,奴过渡到封。
(4)春秋战国时期首先是社会的转型时期,生产力发展 ,社会经济获得长足进步,分封制崩溃,郡县制逐渐形成;文化领域内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另一方面,诸侯争霸,战乱不断,跟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是,进步和发展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特征。
本题解析:
第(1)问中归纳材料主题,历史文物是最有价值的材料。第(2)问从生产工具联系到经济基础入手。第(3)问从郭沫若的描述中点明战国时期活跃的文化现象,并从经济、政治、思想、根本原因等角度分析原因。第(4)问辩证并主次分明地评价春秋战国时期。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纵观整个中国历史,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下列有关该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农用动力和农业耕作方式发生变化②小农经济开始出现③土地所有制发生根本变化
④“工商食官”⑤铁制工具开始在农业上使用
[? ]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战国时期,我国南方劳动人民为了克服低洼地区由于易涝影响农业生产的弊端,经过长期摸索,建立了一种治水与治田相结合的塘坝圩田系统。这一事实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
A.广泛使用铁器
B.农业非常落后
C.重视精耕细作
D.自然灾害严重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考查再认再现历史史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的能力。题干反映的是我国古代水利兴修问题,A、B、D都没有反映,只有C精耕细作有所反映,因此C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在我国传统的诞生礼仪式中存在着生男仪式繁,生女仪式简的现象,其根本原因是(? )
A.儒家思想的影响
B.封建制度的存在
C.小农经济的制约
D.佛教文化的浸润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选择根本原因时,一般应考虑经济方面的因素,因为经济决定政治,或者说经济决定上层建筑,中国古代之所以出现题干所述现象,是和小农经济密不可分的,在小农经济状态下,生产力落后,体力占优势的男子成为主要农业劳动力,所以会出现题干现象,答案为C。
点评:此题难度适中,解题关键是要掌握经济决定政治、经济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原理,并能灵活运用,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30分)马克思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王景)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
材料二 近代中国工业十分落后,农业机器主要依赖进口,表反映了辛亥革命后20年间机
器进口的状况。
每5年平均机器和工具年进口值
单位:1000海关两

——摘编自章有义《明清及近代农业史论集》
材料三2011年初,“十一五”、十二五”交替之际,农业部发布了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2010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这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告别了以人畜力作业为主的时代,进入了机械化作业为主的新时代。
——摘自《加速中国农机化进程的强大推力,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七年纪》,《农民日报》2011年4月2日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农业经济的特征。(8分)
(2)指出材料二所显示的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状况,分析形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10分)
(3)结合材料三概括中国当代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的直接原因,联系不同历史时期的史实,分析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趋势。(12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