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历史知识点大全《古代中国的经济》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二)
2017-11-10 16:23:1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1、综合题 (12分)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1)比较上面两幅示意图,指出唐朝和宋朝两个时期国内外贸易路线图的主要区别。(4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8分)
参考答案:(1)区别:唐代海陆交通都很发达,宋代海路发达,陆路衰退。(4分) (2)原因:唐朝国家统一政治安定,经济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北方西域等民族关系融合,对外交流频繁(4分)宋朝民族政权并立,陆上丝绸之路衰落,经济重心南移,制瓷业、丝织业、茶叶等生产发达,造船航海技术发达,促进海路交通。(4分)
本题解析:(1)本题考察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比较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唐宋的外贸易路线图就是“丝绸之路”, 从图上看,唐朝有三条陆上丝绸之路,宋朝没有陆上丝绸之路,通过比较可知,唐代海陆交通都很发达,宋代海路发达,陆路衰退。“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狭义的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形成于于公元前2世纪与公元1世纪间,直至16世纪仍保留使用,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1]。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因此,当德国地理学家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 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后,即被广泛接受。 (2)“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海上丝绸之路开辟后,在隋唐以前,它只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一种补充形式。但到隋唐时期,由于西域战火不断,陆上丝绸之路被战争所阻断,代之而兴的便是海上丝绸之路。唐宋时期“丝绸之路”的路线变化,应该结合唐宋时期的时代特征分析,从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民族关系等方面分析。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古代商业的发展·对外贸易
本题难度:困难
2、选择题 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长期代表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的主要原因是 ( ) A.统治者的重视 B.工匠积极性高 C.中央集权的作用 D.市场需求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官营手工业 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大作坊集中生产。他凭借政府的权利,集中大量优秀工人,生产不计成本,采用上等原料,故产品大多美观。官营手工业一直在世界占据领先地位。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13分)习俗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长期沿袭下来的各种习惯的总和,不同的民族有着各自的生活习俗,它们反映了该民族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约在崇宁年间(1102-1106年),瓦舍已经遍布汴梁东西南北四域。瓦舍里 所表演的游艺种类繁多,如演杂剧、影戏、杂伎、说史书、谈经、舞番曲、鼓子词、卖嘌唱等,百戏杂陈,雅俗共赏。来瓦舍的观众,除市民外,还有手工业工人、商贾、护城的禁兵、进城的农夫。《东京梦华录》记载:“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 ——《中国史·博学人》 材料二 在整个19世纪,英国男子衣橱中必备的衣着,一般是一套白天礼服、一套晚礼服、一件海军蓝的上衣和三四条灰色裤子。礼服是不经常穿的,常穿的是海军蓝上衣和灰裤。……在政府或企业上班的职员,一般都穿一身“公务套服”,以灰暗的颜色为主,白衬衣,打领带,所以这些人又被称为“白领阶层”。与此相反,工厂工人上班时,多穿蓝色工作服,被称为“蓝领阶层”。在英国,大致可凭人们的服装看出其所属的社会阶层。 ——《世界全史百卷本》 材料三 “(1859年)我在街上散步,看见很多中国姑娘的天足上穿着欧式鞋,头上包着鲜艳的曼彻斯特式的头巾,作手帕形,对角折叠,在颏下打了一个结子,两角整整齐齐地向两边伸出。我觉得广州姑娘的欧化癖是引人注目的。” ——(英)呤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在明朝中后期通行的日用百科全书里收有雇工文约的一般格式: “立雇约某都某人,今因生意无活,情愿托中雇到某都某名下,替身农工一年,议定工银若干,言约朝夕勤谨,照管田园,不敢懒惰,主家杂色器皿,不敢疏失,其银按季支取,不致欠少,如有疏失,照数扣算。风水不虞,此系天命,存照。”对这一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①说明了雇佣关系的货币化 ②雇主和佣工有浓厚的人身依附关系 ③反映出当时土地兼并严重 ④佣工在农业生产上已大量使用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照管田园……其银按季支取……”可知,工资是用货币支付,雇工是为了照看田园,所以①④符合材料;而材料并没有涉及雇主与佣工的人身的关系,也没有体现出当时土地兼并现象,因此②③不符合,所以答案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资本主义萌芽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据学者研究,在康熙四十五年(1705年)的直隶一些地区,有地10—40亩者占全区户数的51.5%;乾隆时安徽霍山县“中人以下咸自食其力,薄田数十亩,往往子孙守之,佃田而耕者仅二三”。材料反映的主要土地制度( )
A.是中国古代一贯的土地所有制
B.是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产物
C.是小生产方式长期存在的基础
D.是清代后期走向衰落的诱因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有地10—40亩者占全区户数的51.5%”和“中人以下咸自食其力,薄田数十亩,往往子孙守之”所反映的土地制度仍然是传统的封建土地制度,是小农生产方式长期赖以存在的基础。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小生产方式长期存在的基础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