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学习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后,某班同学就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进行讨论。下列观点正确的一项是
[? ]
A.杰出人物的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B.个人活动符合大多数人的愿望就会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C.杰出人物的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D.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无大小之分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是城市共性与北京个性的相互兼容、历史底蕴与未来取向的相互统一、城市特色与市民气质的相互融合,反映了北京特有的文化品位和首善特质。可见,北京精神体现了?
[? ]
A.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发展?
B.传统文化是现代思想的主要源头
C.兼收并蓄的文化传统和时代精神?
D.文化反映经济,与经济发展同步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克伦威尔的主要活动

材料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进步的共和主义者赖德洛指出:“国家本来可能在一个短时期达到人类所向往的幸福境界,然而由于一个人的野心而使所有善良的人的希望破灭了。”
材料三:“在我们的时代,许多人怀着巨大的敬意回忆起克伦威尔,他是一个虔诚的为了国家的自由而奋斗的战士。”
——纳萨尔尼·克鲁奇的《克伦威尔的历史》
请回答:
(1)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依据材料一军事、政治方面的哪些史实能够得出这一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一中的哪些史实可以说明材料三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二、三在对克伦威尔的评价方面存在的共同局限是什么?你认为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时代背景,你如何认识克伦威尔独裁与资产阶级民主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材料二:认为克伦威尔是野心勃勃的军事独裁者,他破坏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制。
依据:克伦威尔任护国主,进行军事独裁统治;远征爱尔兰。
(2)领导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处死国王,建共和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3)片面。证据要全面;孤证不立;不要武断下结论。
(4)认识:在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特定条件下,个人独裁和资产阶级民主制是相容的;个人独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主制发展。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4、判断题 史料的搜集、甄别、阐释、运用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形成正确的史料观。对于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的描述,有下列几则不同的材料。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南京)马群镇警戒的时候,我们听说俘虏们被分配给各个中队,每一中队两三百人,已自行处死。”“七千人的生命(俘虏)转眼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东史郎日记》
材料二:《南京大屠杀的虚构》出版后,日本右翼给予了高度评价,渡部升一在初版本的护封广告词中
写道:“读了此书,如果今后有人仍然再提南京大屠杀,那就只能说他是煽动反日。”
材料三:下面三幅图片反映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
材料四:青岛的余美红老师在给学生讲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时,引用了她父亲讲给她的一个事例:“当时我7岁,你叔叔4岁,鬼子打南京时,人们四处逃难。你叔叔尚小,就和保姆留在家里看房子。日军砸开咱家大门,保姆被杀,你叔叔右腿被打了一枪,昏死过去,侥幸捡了一条命。”
(1)史料证据按照获取的途径和保存状态可以分为实物证据、文献证据和口传证据三类,请依此对上述材料进行分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南京大屠杀的虚构》一书中,田中正明说:“记述历史有一大禁忌,就是绝对不能以传闻(口述)为证据撰写论文或记事”。对此你做何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一、二同样出自日本人,但对南京大屠杀一事为何有不同的看法?这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想证实余美红老师父亲的说法,上述材料中最有力的证据是哪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下图,请你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历史?

1972年9月28日,周总理和田中角荣举杯庆祝中日建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实物证据:材料三;文献证据:材料一、二;口传证据:材料四。
(2)传闻(口述)也是考证历史的有效证据之一,尽管其真实性不如实物证据高,但不可以此否认其价值的有效性;田中正明说这番话的目的是否定日本侵略的历史,为南京大屠杀翻案;这种不能正确对待历史的举动将伤害两国人民的感情。
(3)东史郎先生勇于面对侵略历史,敢于承担历史责任,如实描述历史,有着强烈的正义感;而渡部升一是日本右翼分子,极力为日本的侵略行径辩护,歪曲历史的真相。这说明了不同政治态度的人有不同的历史观;当今日本右翼势力的侵略野心不死等。
(4)材料三中。
(5)尊重历史,以史为鉴;要世代友好相处等。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5、判断题 19世纪德国著名史学家兰克在一本书的序言中说:“历史指定给本书的任务是:评判过去,交代现在,以利于未来。可是本书并不敢期望完成这样崇高的任务。它的目的只不过是说明事情的真实情况而已。”这表明,著名的西方兰克学派史学宗旨是( ? )
A.微言大义
B.秉笔直书
C.重视档案材料
D.提倡整体史观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