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 《五条誓文》 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 二.上下一心,大展经纶; 三.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 四.破例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 五.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1868年日本天皇颁布《五条誓文》
|
材料二 京师大学堂牌匾

结合上图回答:?
(1)以上两则材料分别反映了日本和中国的什么重大历史事件。在此之前两国面临的背景形势有何共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大历史事件在性质上有何相同之处?两大事件结果迥然不同,试扼要概括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改革必然会触动旧制度和一些特权者的既得利益,使改革充满阻力。上述两个改革都遇到这个难题。请运用你所学知识谈谈中日两国改革者在改革前是如何处理这个难题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 )材料一:明治维新。材料二:戊戌变法。共同点:封建统治出现严重危机。国门被迫打开,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2 )性质:都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原因:所处时代不同;国内背景不同;国际环境不同;资本发展程度不同;群众基础和依靠力量不同;改革进程不同;变法阻力不同等。(3 )措施:日本明治维新前,通过武装倒幕,推翻了幕府统治。中国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借用孔子权威进行舆论宣传,与封建顽固势力论战,用立学会、办报纸、兴学堂等活动扩大了维新思想的影响。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北魏前期,实行宗主督护之制。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采纳给事中李冲建议,于太和十年(486)建立三长制,以取代宗主督护制。这一措施有利于(?)
A.缓和土地兼并
B.促成社会分化
C.强化社会控制
D.发展商品经济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联系已学知识可知三长制是李冲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建议实施的基层行政体制,健全了基层政权,完善了行政体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有利于推行均田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因此C符合题意。故选C。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最根本原因是
A.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B.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C.顺应了当时经济发展的趋势
D.反映新兴地主的愿望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度确立时期。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国家承认田地归私人所有,准许土地自由买卖。顺应了当时经济发展的趋势,这是商鞅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商鞅变法法令规定:“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未利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其目的是
A.保护农业阶级的利益
B.保持和稳定自耕农经济
C.鼓励劳动者积极生产
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中国古代以农为本商为末。材料中的信息“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未利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告诉我们古代中国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其目的是为了保持和稳定自耕农经济,最终巩固统治,故选B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二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印,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公元前338年)孝公已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
——《战国策·秦策一》
(1)材料一对商鞅变法持何态度?如何看待“民以殷盛”的说法?
?
(2)材料二如何评价商鞅?这一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
(3)材料三中的“人”代表什么阶级的利益?它说明了什么问题?
?
参考答案:(1 )完全肯定商鞅变法的作用。“民以殷盛”是过分夸大的溢美之词,但它说明变法确实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2 ) 认为商鞅“天资刻薄”“少恩”。这一观点不正确。不能过分强调个人品质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3 )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利益。说明重大改革总会遇到阻力,要经过反复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