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下列能直接反映“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制度特点”这一主题的是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B.“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D.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建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其中B项是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正确,C是对外政策D是经济建设方针A是1958年,排除。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1946年,中国民主建国会主张:“建设一种新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政治,而其斗争方法和态度又是和平的、渐进的,在本质上是改良的”;“走向改良进步的道路,坚决反对保守反动的道路,也不愿意走向暴力革命的道路”。这一主张得到了多数民主党派的赞成。
——摘编自《中国现代史资料简编》
材料二
1947年底到1948年初,中国民主同盟指出:“在民主运动胜利高潮快要到来的现阶段,中国已分成了两个营垒,一方面是反动的营垒,另一方面是革命的营垒;一方面是民主的人民的营垒,另一方面是独裁的人民的营垒。不属于这个营垒,就是属于那个营垒。中间的地位是已经不再存在了。”
——摘编自《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民主党派的政治主张发生了哪些变化。(6分)
(2)说明民主党派的政治主张发生变化的原因。(9分)
参考答案:
(1)从主张走中间道路到承认中间道路失败;从主张和平改良到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支持中共的革命主张。(6分)
(2)民主党派没有实现其主张的条件;国民党统治集团坚持独裁内战,对民主党派实行政治迫害;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受中共新民主主义的思想影响和统一战线政策的推动。(9分)
本题解析:
(1)材料一中中国民主建国会主张:“走向改良进步的道路,坚决反对保守反动的道路,也不愿意走向暴力革命的道路。”民主党派主张改良,走中间道路;材料二中国民主同盟指出:“中国已分成了两个营垒,一方面是民主的人民的营垒,另一方面是独裁的人民的营垒。不属于这个营垒,就是属于那个营垒。中间的地位是已经不再存在了。”民主党派承认中间道路失败;从主张和平改良到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2)联系1946-1948年国内形势分析民主党派的政治主张发生变化的原因:抗战胜利后,人民期望和平民主;国民党统治集团坚持独裁内战,对民主党派实行政治迫害;1947-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民主党派没有实现其主张的条件;受中共新民主主义的思想影响和统一战线政策的推动。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该图是北京孔庙的“万世师表”匾额,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匾额的题写者有可能是秦始皇
B.体现题写者对孔子的尊崇
C.反映了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尊重
D.对儒家文化传承有积极意义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秦始皇信奉法家思想,而且其在位期间进行焚书坑儒,所以不可能在孔庙写“万世师表”的匾额,其它几个说法是正确的。因此答案为A。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希腊的强邦(斯巴达和雅典)即使在鼎盛时期也仅仅是个称霸的盟主,并没有用武力去吞并邻邦,希腊世界始终是一个小国林立的城邦世界,而绝大部分希腊城邦在政治上都不同程度的具有民主色彩。而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发展的趋势却是一统天下,中央集权,最终建立君主专制的大帝国。这其中的原因如何?请你尝试分析。(12分)
参考答案:希腊地理环境有利于航海交通和商业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内外交流,形成了希腊文化开放性、多元性的一面;同时又造成希腊城邦小国寡民的特点。地缘性特征迅速凸现,有利于冲破氏族部落血缘关系的影响,为民主政治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中华文化发祥于中原地区,精耕细作的农业使人们安土重迁,长期以来血缘纽带不能冲破,治水、对外征战等公共事务的需要,更容易形成专制集权的体制。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马克思说,要使各民族真正团结起来,他们应必须有共同的利益。当前,国共两党发展关系的最有利因素是
A.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加强
B.一国两制方针
C.和平统一方针
D.两岸人民的共同渴望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根据题意,本题强调共同的利益,一国两制和平统一,都是大陆一方制定的方针,而不是双方的共同利益,故排除BC。D选项观点虽然是两岸的共同点,但不是共同的利益,故排除。两岸在经济文化交流中,共同的经济利益和经济利益越来越多,故A入选。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