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断代史的划分,从一开始就有以政权存亡为外部框架的取意。这种取向,从中国古代到20世纪80年代的很长时间中,在中国学者中自然流行。……(其)相对完整性主要体现在国家政治和国家制定的各类制度方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史学发展日益转入对地方社会特定人群的信仰、话语、生活状况和宗教、家族等……的考察,社会学的方法论色彩在这种研究中的重要性凸显。……(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在20世纪最初20年间提出了所谓“宋代近世说”和“中国文化漂移论”。……他是要说明:中国的“近世”,早就发生,如同一个生物有机体,自己早就走完了生命的历程,是无可救药的了。不过中华文化的精神要义,已经飘移到了日本。
——赵轶峰《明史以外看明史:明史研究范式的四个问题》
(1)中国学者传统的划分历史阶段的依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世纪80年代前、后中国学者研究历史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作者是如何理解内藤湖南的观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依据:政权的存亡。
(2)前:国家的政治,国家制定的各类制度。后:社会。
(3)理解:中国文化已不会发展;中国文化的精髓已被包容在日本文化之中;其观点是为日本的侵略政策服务的。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
某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课上,四个研究小组分别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

请回答:
(1)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从材料中可以直接推导出来?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不能从材料直接推导出来的?你认为应补充怎样的材料或者改为怎样的结论,才能使结论与材料相符?(若修改结论,不得照抄材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甲组。崧泽遗址出土的考古资料,属于第一手资料,作为结论的直接证据。
(2)乙组修改结论为:青龙镇地理位置优越,商贸非常繁荣;丙组结论完全错误,修改为:上海成为民主革命的舆论中心,市民关心和支持辛亥革命;丁组孤证不立,证据不充分,应补充欧洲其他科学家来沪访问、讲学的史料。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20世纪30年代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大纲》称: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即追求近代化。如果这一观点成立,是基于它?
[? ]
A.全面揭示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 ?
B.根据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得出结论 ?
C.考虑到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性质 ?
D.重视中国近代化建设的政治前提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新中国史学界对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定位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上世纪90年代以前强调革命史观(反封建反侵略斗争),近些年来强调现代化史观(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趋势)。以下不能同时体现革命史观和现代化史观的是
[? ]
A.太平天国提出的《资政新篇》
B.义和团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抗日战争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法国史学家朗格诺瓦和瑟诺博司所著《史学原论》一书指出:“史料可分为两种,有时过去的事件,留下实迹(碑碣及制造品),有时,也是更常见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一种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谈。”作者的意思是?
[? ]
A.任何文字史实都带有主观因素?
B.实迹和文字史料都真实反映历史
C.历史是“心理的状态”的反映?
D.只有实迹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