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9分)
材料一?(商君)开塞耕战……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魏亡之祸,成于六镇;轻薄六镇,实自太和。夫变夷从夏,人孰不以为美?……迁洛之举,群臣不顺,孝文设术以诈之,示威以胁之。不知厌忽累世安乐之余,经始百年荒榛之地,一事不成,旧业尽弃,欲以何为?嗟夫!孝文诚非玩岁月而苟目前者;及其昧先后,失名实,不安于而眩其末,则好治与念乱同科,可不悲哉!
——《魏书》卷三十四《习学记言序目》
材料三: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商鞅、孝文帝改革的什么内容?分别指出两场改革的性质。(6分)
(2)材料一和材料二两场改革受到批评的共同原因是什么?(3分)
(3)据材料三,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3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的结果并分析原因。(5分)
(4)结合三段材料并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作为一名改革者应坚持何种态度?(2分)
参考答案:(1)内容:商鞅废除井田制,奖励耕战;孝文帝迁都及汉化政策。(4分)
性质:前者属于新兴地主阶级改革;后者属于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2分)
(2)共同原因: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3分)
(3)成效:保证农民生产时间;政府财政收入增加。(3分)
结果:失败(1分)
原因; 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新法在执行中存在着危害百姓的现象。(4分)
(4)态度:坚定不移的决心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2分,其他答法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理解。
第(1)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第(2)问,根据材料,在对材料信息整合、归纳的基础上回答即可。
第(3)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原因在对材料信息整合、归纳的基础上回答即可。
第(4)问,态度主要从商鞅变法中商鞅所表现出的积极的精神来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
其主要特点是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B.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承担国家的租税役
C.限制地主土地兼并,均衡农民和地主土地
D.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商君虽死,秦法未败”。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秦孝公大力支持变法
B.变法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
C.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拥护
D.变法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改革是否成功的因素,A项内容错误,秦孝公在商鞅之前就已经死了。B项也是错误项。商鞅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即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故答案选择D项。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是
A.实行连坐法
B.普遍推行县制
C.按军功受爵
D.奖励耕战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宋神宗)与王安石论助役事,安石辩数甚力。上曰:“无轻民事,惟艰。”安石曰:“陛下固知有是说,然又须审民事不可缓。”上曰:“修水土诚不可缓。”安石曰:“去徭役害农,亦民事也。岂特修水土乃为民事?如修水土非陛下能胜异论,则谁肯为陛下尽力?且议助役事已一年,须令转运使、提点刑狱、州县体问百姓,然后立法,法成又当晓谕百姓,无一人有异论,然后着为令,则其于民事,可谓不轻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材料一是怎样评价商鞅变法的?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商鞅其他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6分)
(2)据材料二概述王安石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相应的改革措施。(4分)
(3)以上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据材料回答,两次改革的侧重点是什么?(6分)
参考答案:(1)使秦国强大,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造成贫富分化。统一度量衡、货币等。(6分)
(2)百姓徭役负担过重是重要的民事。募役法。(4分)
(3)发展经济。商鞅变法侧重于改革旧的土地制度,王安石变法侧重于缓解百姓过重的负担。(6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一从正反两个方面评价了商鞅变法的社会影响,将其内容概括出来即可,商鞅变法的经济改革措施材料中已经出现了“废井田,开阡陌”和推行“重农抑商”结合教材内容答题时应将其排除。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从材料“助役事已一年,须令转运使、提点刑狱、州县体问百姓,然后立法,法成又当晓谕百姓,无一人有异论,然后着为令,则其于民事,可谓不轻矣”可以归纳出材料中王安石的主张即百姓徭役负担过重是重要的民事,结合王安石变法措施可知其采取了募役法来解决此问题。
(3)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比较能力。总结两段材料的内容可以看出两者的共同点在于都强调民众经济生产与国家安定的关系,但两段材料的侧重点不同即商鞅变法侧重于改变土地制度,王安石变法侧重于缓解百姓过重的负担。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