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英国《金融时报》称: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的命运,正在慢慢脱胎换骨,与国际游戏规则的共同语言日益投机,渐而接轨上路。促使该时期中国同国际“接轨”的事件是
A.在海南岛设立经济特区
B.中共十四大的召开
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依据题意中国经济开始与国际接轨,意思是中国逐渐融入世界,在经济发展机制上开始与西方国家接轨,而推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并逐渐与世界接轨的重大历史事件即为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媒体上出现的“热词”是? ( )
A.“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邓小平理论”
C.“一国两制”、“发展才是硬道理”
D.“邓小平理论””、“发展才是硬道理”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二战后,世界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但中国却曾经失去了这一发展机遇,直到20世纪70年末以来才重新抓住了发展的机遇。
请回答:
(1)结合二战后至70年代初的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特点,分析中国当时面临哪些发展机遇。中国为什么会失去这一发展机遇?结合那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分析。
(2)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为中国又提供了哪些发展机遇?中国为什么能够抓住这一发展机遇?结合这一时期的国际、国内形势分析。
参考答案:(1)机遇:第三次科技革命:世界各国普遍进行改革包括苏联和资本主义改革;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原因:国际上环境恶劣,两极对峙格局形成,冷战开始;西方对中国的孤立、封锁、包围等政策,中国只能一边倒;后中苏关系又恶化;
国内:二战后中国陷于内战;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50年代后期连续犯了左倾错误,对社会主要矛盾判断失误,没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机遇:第三次科技革命转化为生产力速度加快,新经济兴起;90年代,全球化趋势、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进行新一轮改革浪潮;
原因:国际上,东西方关系开始缓和,90年代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国际形势总体趋向缓和;平科与发展成为主题;70年代以来中国外交环境大大改善,取得了新的突破,有和平稳定国际环境;
国内,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现了转折,确定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逐步探索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形成了对外开放的格局。
本题解析:二战后中国面临两次发展机遇,第一次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二次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进一步加深和全球一体化趋势的机遇。两次机遇中国没抓住第一次却抓住了第二次,国际和国内因素主要从世界形势的发展和国内政策的制定等方面分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四川广安邓小平故居现有一副楹联:“扶大厦之将倾……安邦柱国,万民额手寿巨擘;挽狂澜于既倒……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此楹联应创作于(?)
A.1949年以前
B.1956年10月
C.1966~1978年间
D.1978年以后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从材料“扶大厦之将倾……安邦柱国”等信息可以看出这是在文革以后,邓小平出来工作,主持大局。故选D。根据分析,ABC明显错误,当时还是毛泽东主持工作期间。
点评:此题实际上是考查的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工作对中国产生的深远的影响。1976年文革结束时,中国经济面临着严重的困难,人民的生活水平比较低,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因此“千载接踵颂广安”。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下图是不同时期参与天安门广场游行的群众队伍,方阵中的口号反映出我国对农村政策的调整,以下选项中对其阐述正确的有
?
?
图①?图②
① 从图片可以看出当时的政策都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② 图①反映出过渡时期农村工作中的“左”的问题
③ 图②反映出调整土地所有权后农民的感激之情
④ 图①到图②的变化反映出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比较了“人民公社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56兴起人民公社化运动,忽视生产力片面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而①错;过渡时期是“1949年到1956年”故②也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民只有土地是使用权并没有所有权,因而③“调整土地所有权”说法错误,从图①到图②体现的是生产关系的调整,故正确选项为D。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