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1920年9月,上海《劳动界》刊登的《一个工人的宣言》写道:“将来的社会,要使他变个工人的社会;将来的中国,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中国;将来的世界,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世界。”该材料主要反映了
A.中国工人阶级即将登上政治舞台
B.上海已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的中心
C.中国工人阶级认清了中国社会的性质
D.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工人运动的影响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解题时需要注意时间“1920年”,在此期间B、C反映内容还没有成为现实,而中国无产阶级在1919年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排除A。依据材料分析可知其实际上是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工人运动的影响,引导中国工人阶级进行革命,建立属于自己的政权,故选D。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本题难度:困难
2、选择题 1899年12月22日,革命派的领袖孙中山在《支那现势地图跋》一文中写道:”感慨风云,悲愤时局,忧山河之破碎,惧种族之沦亡”。孙中山的感慨主要面对了那种现实?
A.清政府的财政危机
B.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甲午战争的失败
D.阶级矛盾尖锐,人民起义不断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大来源是()
①法国启蒙思想
②德意志古典哲学
③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④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的标志是
A.实现了农业合作化
B.实现了工商业的公私合营
C.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D.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五四运动后,成为新思潮主流的是
A.民主和科学的思想
B.文学革命思想
C.宣传维新变法
D.马克思主义传播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