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晏(刘晏,唐朝著名理财大臣)诸道置设巡院官,重价募疾足(善走的人),自诸道巡院距京师,置递相望。觇报四方物价,虽远方,不数日皆达使司,食货轻重之权,悉制在掌握,国家获利,而天下无甚贵甚贱之忧。诸道又各置常平仓,每旬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谷)丰则贵籴,歉则贱粜。或以谷易杂货供官用,及于丰处卖之。晏因平准法,斡山海,排商贾,制万物低昂,常操天下赢资,以佐军兴。虽拏兵数十年,敛不及民而用度足。”
——《资治通鉴》
材料二?“今天下财用无余,典领之官,拘于弊法,内外不相知,盈虚不相补……远方有倍蓰之输,中都有半价之鬻,徒使富商大贾,乘公私之急以擅轻重敛散之权。今发运使实总六路赋入,凡籴买、税敛、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稍收轻重敛散之权,归之公上,而制其有无以便转输,省劳费,去重敛,宽农民,庶几国用可足,民财不匮矣。 ”
——《续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刘晏与王安石改革的出发点,并比较二者在具体做法上的不同之处?(7分)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刘晏与王安石改革的共同影响,并简要谈谈对我国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启示。(8分)
参考答案:
(1)出发点:平抑物价,增加政府财政收入。(3分)
具体做法:刘晏设巡院及时了解物价动向,设常平仓调节粮价;王安石设发运使掌控东南六路的赋税收入和市场动态,以“徙贵就贱,用近易远”原则进行政府采购。(4分)
(2)共同影响:①防止商人垄断市场,操纵物价,有利于社会稳定;②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巩固了统治;③减轻人民负担,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人民利益。(6分)启示: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2分)
本题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信息及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第一小问结合“晏因平准法,斡山海,排商贾,制万物低昂,常操天下赢资,以佐军兴”“凡籴买、税敛、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稍收轻重敛散之权”可知两者的出发点是都以平抑物价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第二小问结合材料可知刘晏设置巡院亲自了解物价动向,而王安石设置发运使掌握物价,以“徙贵就贱,用近易远”原则进行政府采购。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及第(1)问的分析可知刘晏与王安石改革都不有利于防止商人控制物价,利于社会稳定,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减少了农民的负担,由此分析可知在我国今天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需要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义,秦先强而后促;王安石变法,专务剥民,宋因以致乱,此变而失者也。商、王之失在残酷剥民,非不可变也,法非其法也。?
——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
材料二?宋人邵伯温在《问臣录》中说:“王荆公(安石)为相,寝食不安,尽变更祖宗法度,天下纷然,以至今日之祸(指靖康之变)!”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张之洞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进行了评价。你如何看待张之洞的评价?
(2)材料二中邵伯温所说有两处不符合史实,请写出这两处并说明你的理由。
(3)自19世纪末以来,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趋向于肯定为主。你认为可以从哪些方面肯定王安石变法?
参考答案:(1)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较为客观公正;对商鞅变法的评价符合事实,有一定的道理;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存在偏见,失之片面。
(2)“尽变更祖宗法度”:王安石变法只是在理财、强兵、选拔人才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没有在政治方面(吏治)进行改革。 “以至今日之祸” :靖康之变并非祸自王安石变法,而是北宋统治集团反对变法、腐败无能的结果。
(3)限制统治集团特权、关注民生和社会公平;为国为民勇于担责;“三不畏”的变革精神。(任答两点即可)
本题解析:第(1)问看清题目要求,不是回答张之洞的评价,而是要学生对张之洞的评价发表看法,主要从是否客观公正的角度回答。第(2)问实际涉及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与评价;找到“不实之处”后,回答的理由要充分(全面)、具体(以史实为据)。第(3)问应把王安石变法放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剖析,总结出超越时代和阶级,即符合人类共同价值取向的东西。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命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旧条:私下分田客(佃户)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予凭由,方许别住。多被主人折勒,不放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等
材料二 知大名府韩琦言:“臣准散青苗诏书,务在惠小农,不使兼并乘急以要倍息,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今所立条约,乃自乡户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借。”
——摘编自《宋史食货志》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其中制度规定的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关制度规定的历史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目的:材料一:规范租佃关系,抵制地主对佃户的人身约束;协调租佃纠纷,维持生产正常进行。材料二:保护自耕小农,抵制兼并,增加国家收入。
(2)历史背景:租佃契约关系普遍化,自耕小农仍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土地兼并加剧,政府根据社会变化在政策上进行调整。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恩泽子弟,痒序(学校)不教之以道艺,官司不考问其才能,父兄不保任其行义,而朝廷辄以官予之,而任之以事。
——王安石
材料二 天皇在巡视地方、视察学校的过程中,天皇的侍讲、官廷官僚元田永孚于1879年发表了一篇题为《教学大旨》的文章,公开主张教育的根本精神以讲授仁义忠孝的道德为第一。……1882年,元田永孚根据天皇之命,编写了充满忠孝仁义的《幼学纲要》,发给全国,小学学习。1886年,日本内阁制定了《帝国大学令》《小学校令》《中学校令》《师范学校令》等4个比较完整的教育法令,进一步改革了教育制度。概括这些法令的内容,就是要从小学到大学,向学生系统地灌输国家主义和天皇主义,培养为天皇制国家效力的思想。
材料三 观察下图(京师大学堂)

(1)材料一反映了宋朝选拔人才的什么制度?王安石对教育进行了怎样的改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概括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有何特点?你如何评价这一改革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在教育方面都采取了怎样的除旧布新措施?这些措施有何历史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以上关于教育改革的材料,结合实际谈谈对你有何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恩荫制度。改革措施:废除以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要求学生联系当前实际,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太学生成绩优异者不经过科举考试可直接为官;设置武学、医学、律学不等专门学校,培养专门人才。
(2)特点:灌输封建伦理思想;灌输国家主义和天皇主义,为天皇制国家服务。评价:一方面,日本的教育改革为日本社会经济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人才;另一方面,封建忠君教育也毒化了日本人民的思想,并为日本的侵略服务,使改革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
(3)措施:成立京师大学堂;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意义:有利于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和科技的传播,有利于培养维新人才。
(4)启示:教育方面的改革可以为国家培养人才,要重视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教育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反对封建毒瘤;教育要因材施教,面对不同的学生,培养专门人才;教育要从实际出发,制定教学和考试内容。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北宋王安石变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A加强北宋政权的军事力量?B解决北宋政权的财政困难?
C削弱北宋地方割据势力的实力?D改革科举制度,扩大封建统治基础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王安石变法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北宋王安石变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解决北宋政权的财政困难。其它是错误的。所以选B。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