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北宋初期的政治改革最终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从借鉴的视角,当今政府应
A.加强军队建设
B.重视精兵简政
C.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D.大力发展经济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A项为错误项,并且不全面,所以排除A项。C项内容与材料内容无关,材料并未体现。D项也是无关项。材料中的“三冗”问题说明的是北宋改革中导出现了国家财政困难的现象,所以答案选择B项。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王安石曾设想“民不加赋而国富饶”,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有( )
①官府向农民提供种子或贷款收取利息 ②向官僚地主征收免役钱 ③核实土地、防止官僚地主逃避赋税 ④推行保甲法
A.①③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关键是弄清“民不加赋而国富饶”的意思,即王安石在不增加人民负担的前提下,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而采取的措施。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公元十一世纪早期,如果你是大户官僚,则可能面临 (?)
A.通过“恩荫”获得官职
B.越是富裕交纳的免役钱越多
C.按照政府丈量出来的田亩数交税
D.单纯享受免税特权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十一世纪早期尚未进行王安石变法,当时大户官僚可以通过“恩荫”获得官职。故选A。BC项是十一世纪中期王安石变法时期的措施;D项是迷惑性,无实际意义。
点评:此题实际上是通过选官制度的弊端考查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和皇权带来了严重的弊端,主要表现在分化事权带来的冗官局面;招募士兵无限度带来的冗兵的局面,从而带来的费用的提高。到了北宋中期,造成了严重的财政危机。王安石变法前期北宋王朝面临着积贫积弱的局面,在变法过程中,为了培养人才,进行选官制度的变革。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司马光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司马光的话反映了
①变法中出现了地方官强迫百姓向官府借贷的情况
②变法中的一些不法现象成为反对派攻击变法的口实
[? ]
A、①正确②不正确
B、①正确②正确
C、①不正确②正确
D、①不正确②不正确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8分)读史使人明智。回顾历史上的重要改革与改革过程中的争论,可以获得很多启示。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杜攀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
——《史记》卷68
材料二:今君实(司马光)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迁,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材抖三:荣禄、王文韶还在慈禧召集的御前会议上说:“大经、大法自有祖宗遗训,岂容轻改。”他们还说:“议院设而废君,大逆不道之事更多矣……民主万不可设,民权万不可重,议院不可变通。”
——《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纲》第52页
请回答:
(1)材料一记述的争论发生于何时?争论的实质是什么?在这场争论之后,秦孝公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 (6分)
(2)材料二中所说的“人主“是指哪位皇帝?王安石变法期间采取的措施为什么会引起一些人的“怨诽”?(4分)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与荣禄、王文韶等相对立的政治(思想)派别、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政治主张。(4分)
(4)为什么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总与争论相伴?就此谈谈你的看法。(4分)
参考答案:(1)公元前4世纪中期(或公元前356年)。实质是要不要变法(改革)之争。这场争论之后,秦孝公重用卫鞅,让其主持秦国变法。(6分)
(2)宋神宗。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因而引起他们的强烈不满。(4分)
(3)维新派,康有为和梁启超等,兴民权、制定宪法,设立议院。(4分)
(4)历史上的重要改革是新制度取代旧制度的深刻变革,事关利益的调整,必然有人赞成有人反对。重要的改革以思想观念的更新为前提条件,在此过程中,新旧思想的交锋难以避免。(4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仔细阅读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一题,卫鞅即商鞅,所以这应该是商鞅变法时期,即公元前4世纪.由材料一可以概括出杜攀的主要观点是反对变法,维持现状,而商鞅的主要观点是主张变法.而在这一场辩论之后秦孝公采用了商鞅的观点,实行变法.
第二题,司马光和王安石时期的北宋皇帝应该是宋神宗.王安石变法之所以失败是在于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第三题,由材料三的内容可知荣禄等人代表的是顽固守旧派,所以与之相对应的派别是维新派,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是康梁等人,他们的主张是兴民权、制定宪法,设立议院.
第四题,因为改革的目的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任何一个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是艰难的,且改革事关利益的调整,必然有人赞成有人反对,故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总与争论相伴.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