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特训(2018年冲刺版)(四)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西周的时候,为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统治,实行分封制,分封王室子弟、功臣和先代贵族后代到各地做诸侯,即所谓的“封邦建国,以藩屏周”。其中以王室子弟为主,如鲁、燕、晋等,且处于要害地区。所以选A。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年)冬践土之会,本是晋文公召周天子,而《春秋》却记为“天子狩于河阳”,以下评述正确的是 |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本是晋文公召周天子,而《春秋》却记为天子狩于河阳”可知①作者描述带有主观因素的表述正确;晋文公召周天子是对礼乐制度的破坏,“狩”字,表达了作者对“分封制”下天子权威的的维护,因此②正确。③文献史料不能反映真实历史的表述太绝对;④历史是客观的真实的,不能说成是个人心态的反映。A项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分封制(兼考历史研究法)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下列关于明朝“内阁”的表述,正确的是
A.是明太祖为制约相权而设立
B.通过票拟权制约皇帝决策
C.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D.法定的中央一级机构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自然谈不上对相权的制约问题了,故A错误;内阁拥有票拟之权,但无法对皇权进行制约,故B错误;内阁不是法定一级的中央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服务的内侍机构,故C正确、D错误。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这种情形以汉武帝为例的话,下列哪一项的叙述是正确的 ( )
A.尚书被中书取代
B.重用近臣,攘夺相权,朝廷始分内外朝
C.以三公决策,辅政武帝
D.将相权一分为三,互相制衡以分割相权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元朝时,尚书被中书取代,故A项不正确;以三公决策辅政是秦时的三公九卿制,故C项不正确;将相权一分为三,互相制衡以分割相权是唐时的“三省六部制”,故D项不正确;重用近臣,攘夺相权,朝廷始分内外朝是汉武帝时期实行中外朝制度。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君主专制的演进。
点评:汉武帝实行中外朝制度,着重把握其实行的直接原因和其反映的本质问题。汉武帝将汉朝中央政府分为“中朝”、“外朝”,以此把执掌朝政的实权,由原来的外朝的宰相转移给中朝的尚书,根本目的是剥夺相权、强化皇权,但其直接的考虑是:(1)中朝的朝官地位很低,起而用之,可以减少皇帝对他们盗权窃柄的顾虑;(2)中朝官多是皇帝宠幸的近臣,他们能很好地贯彻皇帝的旨意,一般不致受到外朝大臣的牵制;(3)中朝官多由外戚、宦官充任,这些人本是卑微之能,皇帝完全可以根据需要随意更换,这样既能保持外朝相府传统地位的稳定性,又可以加强皇权对相权的制约力量。西汉中朝外朝的划分,是中国古代行政体制的一个重大变化。它不仅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同时也反映了在君主专制制度下解决这一矛盾所必然呈现出的趋向。这个历史趋向就是:皇帝必然实行专制独裁,而实行专制的方法无非以近臣、在朝官排抑外朝大臣以中朝侵夺外朝实权,中朝官权势渐重而有震主之危时,皇帝再引用新的心腹近臣,以主中朝,抑夺权臣。如此循环往复,对以后两千年的中国古代政治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考诸历史,政府机构的演变是复杂的、漫长的历史过程。下列古代中国政府机构设置的时间先后排序中,正确的是
①县 ②州 ③路 ④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③②④
D.①④②③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识记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县设置在战国时期;州设置在汉代;路设置在宋朝;省设置在元朝。所以顺序①②③④,故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地方机构
本题难度:简单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历史题《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