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人类与大地母亲》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的最后一部著作。看看部分目录:
第10章:世界的地平线(约公元前2500—前2000年)
第11章:旧大陆文明中心(约公元前2140—前1730年)
第12章:马的驯化与欧亚草原游牧生活的创造 
第13章:区域文明之间的相互关系(约公元前1730—前1250年)
第14章:旧大陆的民族大迁徙(约公元前1250—前950年)”可以推断此书的基本特点是
A.断代史 整体史观
B.编年史 文明史观
C.编年史 社会史观
D.国别史 生态史观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材料内容中的历史史实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并且前后都是有联系的,所以应该是编年史,不是断代史,并且材料中的主要内容是按照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线索来编写的,故答案选择B项。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邓小平说:“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这可以解释
A.国家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正确性
B.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科学性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不可行性
D.“大跃进”运动的客观实在性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由“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可以看出是在强调计划经济的弊端,所以这应该用来反证计划经济时代的历史事件最合适。题目中的A实行于三大改造时期,但是还没有实行计划经济;B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本身是不科学的,所以不符合史实;大跃进运动的客观实在是不用说明就存在的;所以排除ABD人民公社化运动恰恰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弊端的表现之一,所以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雨果曾
说:“总会有这么一天,到那时,你们法国、你们俄国、
你们英国,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今日欧盟实现了雨果的
哪一理想?(?)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2012年,第十六届“不结盟运动峰会”定于26日在伊朗首都德黑兰召开,叙利亚危机和伊朗核问题成为会议焦点。“不结盟运动”对国际关系格局最大的影响是
A.鼓舞民族解放斗争
B.推动亚非拉国家的发展
C.冲击两极格局、推动世界多极化
D.支持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不结盟运动是第三世界国家发起的运动,成员众多,在国际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推动国际力量多极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故选C。AB项不是对国际关系的影响;D项错误,中国回顾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由于广大的亚非拉国家的支持而不是以一个组织的名义进行的。
点评: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运动会议在南斯拉夫举行,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成立,第三世界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到第二届不结盟运动时,就把主要任务从反帝、反殖发展到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与此相关的知识点有世界多极化趋势等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宋代文人刘迎在诗中写到:“迄今井邑犹荒凉,居民生资惟鹊场,马军步军自来往,南客北客相经商。”什么叫榷场?举例说明榷场的作用,试从民族关系的角度分析此诗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参考答案:
宋、辽、夏、金时期,几个民族政权并立,政府在边境上设立的收税市场叫榷场。如宋辽边境上的榷场,有雄州、霸州,宋朝商人用丝织品、稻米、茶叶等换取辽的羊、马、骆驼等牲畜,随着贸易的发展和交往的频繁,宋朝的制度、印刷等技术传往辽,辽的工匠依照宋瓷制造日用器皿,雕印书籍。榷场的设立,促进了宋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往十分密切,虽然边境上弥漫着战争气氛,但各民族人民为维持生计,仍然保持贸易交往。尽管我国历史上多次出现战乱和分裂局面,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不可阻挡,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和合作乃是历史的主流。
	本题解析:
此题的特点是将材料的回答揉在一起,借题发挥,同时集中了材料和问答题在试题功能方面的优点,并使之互为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材料题和问答题的某些不足或局限性,能够较全面的、灵活有效的考查以思维为核心的初步史学研究能力。此题的特点“小切口、深分析”,试题先引用是诗句,要求在理论和史实的结合上,解释榷场这一概念,这就是回答问题的角度。然后,从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趋势和一般规律去分析此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现象。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它符合对事物从个别到一般,从局部到整体的认识规律。可以通过此题,全面考查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这一重要内容理解程度。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