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历史高频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频考点预测(2018年最新版)(八)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论语》是孔子的学生根据其言行编纂而成的,排除A;《春秋》是孔子编订整理的古籍,排除C;《大学》是孟子的文化贡献,排除D ;因此B项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春秋时期士人曹刿有“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之说;战国时期的策士冯谖寄食于贵族孟尝君门下,为发泄心中的不满弹铗而歌“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孟子则把“七十者可以食肉”视为惠民德政。这表明当时( )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准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策士冯谖寄食于贵族孟尝君门下,为发泄心中的不满弹铗而歌”,这说明分封制强化的等级观念仍然存在;还有,从孟子“七十者可以食肉”,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贫富贵贱、等级门第依然存在,故,B.分封制强化的等级观念依然存在,符合题意。仁政思想不能全面涵盖材料信息,A项错误,排除;部分士人的境遇不能说明整个士阶层不被各诸侯国统治者重用,C项错误,排除;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分封制度的瓦解,故D项错误,排除。综上,故,正确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下的等级
本题难度:困难
3、选择题 下列关于陆王心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反对“存天理,灭人欲”
B.在维护封建道德上走向极端
C.反对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D.在人格发展上没有积极意义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陆王心学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致良知”就可得到天理,反对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心学认为理在心中,并不反对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A项错误;B项指的是理学;心学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要求加强道德修养,D项错误;故选C。
考点:陆王心学。
点评: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其思想核心是“致良知”“知行合一”,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和“天理”。只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战国时期商鞅主张重农抑商,明末清初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根据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条件,正确的评价是
A.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B.都有利于封建统治
C.都阻碍了历史进步
D.都具有民主色彩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流派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材料反映了
A.顾炎武意识到宋明理学的危机
B.王阳明倡导“经世致用”
C.顾炎武主张摒弃孔孟儒学
D.王阳明深受西方思想影响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材料中“王(阳明)学流派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说明顾炎武认为阳明心学偏离了儒学的真正宗旨,不再强调经世致用而是走向了唯心的虚无胡同,材料反映了顾炎武意识到宋明理学的已经陷入严重的危机之中,答案选A,B C两项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 D项材料中并无体现。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顾炎武的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大全《古代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