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下列有关话本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适应市民文学的一种新形式
B.是在统治者的倡导下产生的
C.内容涉及佛经故事、历史故事
D.有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的爱情故事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C、D两项属于内容,它产生于市井,A项正确,其产生与统治者倡导无关。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采取了合理调整工商业的政策,其直接目的是
A.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
B.发展国营企业
C.恢复和发展私营工商业
D.促使国家财政根本好转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新中国成立之初,首要任务就是要恢复国民经济,所以当时采取的经济措施直接目的应该选C。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责,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取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商君书·外内》
请回答:
(1)材料一表达的核心思想是什么?(1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思想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有何影响?(4分)
材料二

(2)图二中的牛耕图,一般史学家认为这是农民在私田上进行耕作,你认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3分)
材料三?梭伦改革的第一个重大措施是颁布解负令,即解除债务及由于负债而遭受的奴役。第二项重大措施是按财产资格划分公民等级,取消以前的贵族、农民、手工业者三级之分。第三项重大措施是设立新的国家政权机构,限制贵族长老会议的权力。新机构中最重要的是四百人会议,由4部落各选100人组成,除第四级外,其他公民都可当选。第四项重大措施,则是颁布促进工商业的法规。
(3)材料三中梭伦改革的第二项措施要想达到预期目的,应怎样计算其财产收入?(2分)请说明原因(3分)
(4)梭伦改革对雅典的发展带来的最大影响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思想:重农抑商。(1分)影响:成为中国封建政府的基本经济政策,促进了农业的繁荣,但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4分)
(2)正确。(1分)因为当时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或由于当时生产力的提高,井田以外的私田越来越多)(2分)
(3)计算:包括土地财产的收入、经营工商业所得的收入等全部收入。(2分)原因:雅典工商业发达,工商业者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要求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3分)
(4)影响:将雅典引上了政治民主化道路。(2分)
本题解析:
(1)从 “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可以看出,材料一表达的核心思想是“重农抑商”。联系所学知识回答这一政策对古代经济发展的影响:促进了农业的繁荣,但抑制了商业的发展。
(2)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评述题干的观点。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所以史学家认为这是农民在私田上进行耕作的观点正确。
(3)梭伦改革按财产资格划分公民等级。计算财产的办法包括土地财产的收入、经营工商业所得的收入等全部收入。原因是随着雅典的工商业发展,工商业奴隶主要求分享政治权利。
(4)联系所学知识,梭伦改革对雅典的发展带来的最大影响是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点评: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梭伦改革改变了雅典贵族专权的局面,把雅典导向了民主政治和发展商品经济的道路,迈出了雅典起飞的第一步。此后二百年间,雅典创造了政治、经济、哲学、艺术、科技全面繁荣的希腊文明;商鞅虽遭车裂,但新法未变,使秦国一跃而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为后来秦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中国古代,皇帝诏书多以“奉天承运”为开头语,农民起义也常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号。这种现象发始于(?)
A.秦朝
B.汉代
C.宋代
D.清朝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皇帝诏书多以“奉天承运”为开头语,农民起义也常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号,结合所学知识,联系汉代董仲舒“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观点,因此选B。
点评:董仲舒对儒学的发展、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等是高考考察的重要知识点之一。 从命题角度上看,侧重于考查考生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途径和影响理解和知识应用。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建国初期工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
?
| 1952年
| 1956年
| 1957年
|
工业总产值
| 343.3
| 703.6
| 783.9
|
农业总产值
| 483.9
| 582.9
| 604.0
|
工农业总产值
| 827.2
| 1286.5
| 1387.9
|
*注:1952年工业比1949年增加187%?农业增加50% 。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情况表(单位:亿美元)

材料三?读下表
?
| 1978年
| 2000年
|
城市数量
| 193个
| 663个
|
小城镇
| 2173个
| 20312个
|
市镇总人口
| 1.7亿
| 4. 56亿
|
城市化水平
| 17.9%
| 36.1%
|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现象?(3分)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3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2分)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3分)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什么现象?(2分)21世纪以来,该现象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为此政府提出了怎样的发展战略?(2分)
参考答案:
(1)国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工业化的程度在提高(或工业发展快于农业)(2分)。原因:重视经济调整,采取措施,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制定了“一五”计划;一化三改造的进行;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设;苏联的帮助;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制定了正确的经济建设政策。(3分)
(2)我国对外贸易蓬勃发展,连年攀升。(2分)
原因: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20世纪90年代中期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有力推动。(3分)
(3)城镇化(城市化)进程加快(2分)战略:实施积极的城镇化战略,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市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2分)
本题解析:
(1)对比表格中的数据,1956、1957年的工业总产值和农业总产值比1952年都有了大幅的增长,而工业产值的增长更为迅猛。说明我国的国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工业化程度提高。第二小问1953-1957年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可以从国内、国际两大方面来分析;而国内原因又可以分为政治、经济、理论等方面。
(2)材料二的柱状图反映了我国1978-1998年,即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对外贸易总额迅速增长。第二小问对外贸易蓬勃发展的原因可以从中国的对外政策、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等方面分析。
(3)材料三反映了从1978-2000年,即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的城市数量、小城镇数目、市镇总人口和城市化水平都有大幅的提高。第二小问国家针对城市化水平的快速发展采取的措施包括:实施积极的城镇化战略,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市道路等等。
点评: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体制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创新。近三年高考中均在本知识点有命题出现,应重点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一主线,理解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及意义。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