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下列发展科技、教育的口号按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
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②科学技术是生产力?③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④科教兴国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①③②④
D.④③②①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下列是一组关于文明冲突论的材料。
材料1
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认为:在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新形势下,国际冲突的根本原因将不再是经济因素和国家的利益。人类的最大分歧和冲突的主导因素将是文化方面的差异。文明的冲突将主宰全球政治。
引自《瞭望》2002年第25期《怎样认识和对待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材料2
关于“文明冲突”的观点是经不起检验的。首先,这种理论本身就漏洞百出。……如果说文明是世界政治的基础,那么它们必然具有某种凝聚力。然而,它们显然不具有凝聚力。有关文明内部爆发冲突的事例比比皆是。再看一下爱尔兰解放运动,中国—台湾之间的紧张关系、阿尔及利亚与摩洛哥在西撒哈拉问题上的争端,所有这些有关冲突的事例与文明冲突都毫不相干。看似不同文明之间的许多冲突的复杂性远远不是这种简单的理论所能解释得了的。例如,亨廷顿把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的冲突解释成世俗的印度与穆斯林的巴基斯坦之间的冲突。然而,世界上1/6的穆斯林生活在印度,其人数超过了巴基斯坦。
那么,跨越文明的结盟又是怎么一回事呢?“9·11"事件后,许多阿拉伯和穆斯林国家对华盛顿表示了强有力的同情和支持。36个国家加入了美国在阿富汗的战争。另外44个国家提供了各种支持和帮助。在阿富汗,北方联盟和许多普什图人与美军并肩作战,推翻了塔利班政权。巴基斯坦是美国领导的反恐战争中的一个关键盟国。巴基斯坦的原教旨主义者试图煽起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但却可悲地失败了。同样,试图挑起美国人与穆斯林之间的争斗的行动也遭到了人们广泛的抵制。这决不是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而是不同文明之间的一种声援。
引自《世界联系》双月刊5—6月《一则得到自我应验的预言》
材料3
在信息技术等领域,全球化依然在发展。在这个意义上,全球主义取得了胜利。但是,显而易见的是,在消灭地球上的文化差异这一点上,全球化完全失败了。毋庸说在精神和心理方面,人们失去了一体感,开始从过去的传统和文化中寻找自我。这正导致世界陷入不稳定。本来让日常生活中的日历,生活方式和饮食类型都同一化是非常荒谬的。地球并不会因为成为地球村而拥有共同的价值现。特别重要的是人们的记忆。虽然美国通过好莱坞的电影,美元钞票和B—52的力量蛊惑和统治着世界,但是并不能支配人们过去的记忆。
引自《朝日新闻》《消不掉的文化差异》
请回答
(1)阅读材料1、2,指出“人类最大分歧和冲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结合材料内容说明在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新形势下,亨廷顿用“文明的冲突”来概括文明类型之间的全部关系并总结各种冲突的模式,是不全面的。
(2)材料3中提出的“地球并不因为成为地球村而拥有共同的价值观”这一观点。你认为是否正确?说一说你的看法。
(3)结合所学的知识说明解决国际冲突的根本途径。
参考答案:(1)文明的冲突是各种冲突的背景而不是各种暴力冲突的根本的原因。造成各种国际冲突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因素和国家利益的冲突。冷战以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文化因素对国际政治局势影响有所增加,但是,经济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冲突仍然是国际冲突的根源。正如材料2所指出的,在冷战后,同一文明内部爆发的冲突事例比比皆是,爱尔兰问题,中国—台湾之间的紧张关系、阿尔及利亚与摩洛哥在西撒哈拉问题上的争端,与文明冲突都毫不相干。而在"9·1l"事件后,又出现了在反恐怖问题上跨文明的合作。因此,用“文明的冲突”来概括文明类型之间的全部关系并总结各种冲突的模式,是不全面的。
(2)本问题是一个引发学生思考的开放性设问,目的是引发学生思维的冲突,达到对问题的思考。并没有明确的答案。阐述合理即可。但是,应该认识到材料3所说的地球村是指世界经济的全球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世界正在朝着“地球村”的方向发展,但是,人类文明和文化是丰富多彩和形态各异的。经济的全球化决不会消除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差异。当然,各种文明之间存在差异、矛盾,并不意味着它们是国际冲突的根源。(6分)
(3)既要看到各种文明之间差异、矛盾的一面,更要看到统一、共存的一面,积极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解决国际冲突的根本途径是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它的基础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本题解析:本题着重考查学生应用新的史料来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通过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提供的材料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以体现新课改的精神,答案只要符合题目要求,合理即可得分。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为物理学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为纪念这一成果诞生一百周年,2005年被定为世界物理年。
(1)19世纪以来物理学取得了巨大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

(2)新中国成立后,物理学理论的应用推动了中国国防和空间科技的发展。图22-1反映了我国哪两大科技成就?

(3)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的物理学理论为核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爱因斯坦得知美国向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平民伤亡惨重时,感到非常痛心。他说,致信罗斯福提议研制核武器,是自己一生最大的错误和遗憾。他甚至懊悔当初从事科研,“早知如此,我宁可当个修表匠”。就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牛顿一经典力学;爱因斯坦一相对论和光的量子理论;普朗克一量子假说。
(2)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2003年,中国“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3)科技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显露出其某些负面效应。
本题解析:(1)(2)两问属课本基础知识考查,第(3)问对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要一分为二地谈看法。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建国后各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方针是
[? ]
A.“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
C.“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
D.“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邓小平曾说过:“对全国教育战线十七年(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的工作怎样估计?我看,主导方面是红线。应当肯定。”最能证明这一看法的史实是
[? ]
A.初步建立了新的教育管理制度
B.创办了一系列的工人学校
C.全面开展了“上山下乡”运动
D.初步建成了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