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
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将兵法 ④市易法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反映的是王安石认为北宋积贫局面形成的原因是“理财末得其道”。故应选择题王安石的富国之法的措施,这体现了王安石的理财之道。①②④是经济上的富国之法,符合题意,而③是军事上的强兵之法,排除。故正确选项为D项。
考点: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点评:本题考查材料信息的分析与解读能力。解答须透过材料信息反映出王安石的变法思想,进而调动教材相关知识,能够区别王安石变法的各类措施。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王安石变法中,既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又使国家收入增加的措施是?
[? ]
A.青苗法
B.农田水利法
C.募役法
D.市易法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司马光)批评青苗法的执行,……令“贫富相兼,共为保甲”,贫者得钱后无力偿还,“吏督之急”则逃散四方,“富者不去则独偿数家所负”。……推行青苗法的提单官以多贷为有功,不问民之贫富,强行“抑配”,各级官吏则假新法之名而徇私舞弊,与民争利,搞得“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李存山《王安石变法的再评价》
材料二?中国传统士大夫对聚敛之臣素所轻视,至于政府经商(均输、市易)、放利(青苗),更认为不成体统。……一般地主奸商,因奸利被夺,亦推波助澜,更增反对的声浪。……当时所有的名臣……或被告排斥,或自动求去。他(指王安石)全力提拔的吕惠卿却是暗中伤他、只求得保一已权位的奸人。?
——李定一《中华史纲》
材料三?(青苗法)与今世银行所营之业相近,青苗则农业银行之性质也,……夫笼天下之货而司以官吏,……以国家为唯一之资本家,为唯一之企业家,更无第二者以与之竞争。……然其果可行与否,犹未敢断言也。……现今之经济社会,惟有听其供求相调剂,而自至于平。所谓自由竞争者,实其不可动之原则也。……国家为唯一之兼并者而莫与抗焉,则民之憔悴,更安得苏也。?
——梁启超《王安石传》
请回答:
(1)青苗法的实施产生了怎样的积极作用?据材料一、二指出,青苗法为什么会招致社会议论和反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一、二,你认为确保社会改革措施顺利贯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梁启超认为青苗法有什么缺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提出这些言论的主要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作用: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原因:青苗法在推行过程中,富户为贫者担保,损害地主的利益;各级官吏强行摊派,徇私舞弊,增加农民的负担;统治集团内部认识不一;王安石用人不当。
(2)主要因素:改革要兼顾各方利益;执政者要廉洁奉公、团结一心;用人要德才兼备;落实措施要到位。?
(3)缺陷:国家把持借贷,与民争利。目的:借鉴历史经验教训,宣传维新变法。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体现了“因天下之利以生天下之财”和“民不加赋而国用足”思想的有
①青苗法 ②农田水利法③方田均税法 ④市易法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④
D.②③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注意对题中引文的理解,“因天下之利以生天下之财”和“民不加赋而国用足”指的是王安石变法理财措施中与农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内容,即青苗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和市易法。故A项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宋神宗)与王安石论助役事,安石辩数甚力。上曰:“无轻民事,惟艰。”安石曰:“陛下固知有是说,然又须审民事不可缓。”上曰:“修水土诚不可缓。”安石曰:“去徭役害农,亦民事也。岂特修水土乃为民事?如修水土非陛下能胜异论,则谁肯为陛下尽力?且议助役事已一年,须令转运使、提点刑狱、州县体问百姓,然后立法,法成又当晓谕百姓,无一人有异论,然后着为令,则其于民事,可谓不轻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1)材料一中“富者累百巨万”、“强者兼州域”的现象,分别与商鞅变法的什么措施有关?(2分)
(2)根据材料二简述王安石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相应的改革措施。(2分)
(3)材料一、二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据材料回答两次改革的侧重点是什么?(6分)
参考答案:
(1)“富者累百巨万”是由于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导致土地兼并。“强者兼州域”是由于奖励耕战,按军功授爵,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2分)
(2)百姓徭役负担过重是重要的民事。免役法。(2分)
(3)主题是发展经济。商侧重于改变土地制度,王侧重于变法缓解百姓过重的负担(6分)
本题解析:(1)联系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措施回答。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导致“富者累百巨万”;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王安石认为“去徭役害农,亦民事也。”百姓徭役负担过重是重要的民事。为此王安石变法实行免疫法,将原来按户轮流服差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承担,不服差役的民户则交纳一定数量的钱,称为免役钱。免疫法使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保证了劳动时间,促进生产发展。
(3)两则材料的主题都是发展经济。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土地私有,侧重于土地制度的改革;王安石认为“去徭役害农,亦民事也。”百姓徭役负担过重是重要的民事。王安石变法侧重于减轻百姓的劳役负担。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