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古代中国的儒学:(10分)
材料一: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则进一步说: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雠。杀掉昏主暴君,孟子甚至认为不是弑君,而是“诛独夫”。
——汪丁丁《简论王元化先生自由主义思想的复杂性》
材料二:董仲舒……一生最大的努力,是将先秦的各种不同学派糅合成一个相当庞大的学术系统,所有的先秦学术在他手上成为一个综合体。
——许倬云《从历史看时代转移》
材料三:宋朝正巧是要对儒家经典重新作出诠释的时候。……研究儒家的力量才称得上真正成熟……
——许倬云《从历史看时代转移》
(1)材料一反映出孔子和孟子所强调的君臣关系具有怎样的特征?(1分)
(2)运用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的“学术系统”有何主要特征?(3分)
(3)为材料三中的“真正成熟”说明理由?(3分)
(4)依次陈述以上三个时期儒学变化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关系。(3分)
参考答案:(1)双向特征。(1分)
(2)将天道与人事相比附,系统提出“天人感应来源:91考试网 91eXAm.org”之说。政治上倡导“君权神授”。伦理上强调“三纲五常”。(3分)
(3)程颐、朱熹等人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并将之通俗化普及化。(3分)
(4)孔孟的主张是针对春秋战国社会变革、动荡纷争的现状提出的治国救世主张之一,对君臣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董仲舒的主张顺应了汉逐渐强盛、要求以思想统一维护政治统一的需要;唐中期以来,传统经学体系及伦理纲常受到巨大冲击,程朱对儒学进行创新改造,使理学逐渐成为居于正统地位的官方哲学和维护君主专制的思想工具。(3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仔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第一题,孔子认为“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认为“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雠”所以君臣关系是相互的。
第二题,主要考查的是董仲舒把先秦的各种不同学派糅合成一个相当庞大的学术系统,这个系统在思想方面和政治方面的主要特征。
第三题,“宋朝正巧是要对儒家经典重新作出诠释的时候”表明宋朝将儒家经典又上升到另外一个高度,主要值得是“程朱”理学的形成。
第四题,孔孟思想形成时期正是中国春秋战国社会变革、动荡纷争的时期。而董仲舒思想形成事情正是汉逐渐强盛、要求以思想统一维护政治统一时期,程朱理学形成时期正是传统经学体系及伦理纲常受到巨大冲击,所以程朱对儒学进行创新改造,使理学逐渐成为居于正统地位的官方哲学和维护君主专制的思想工具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下列有关路易·波拿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农民的支持下当选法国总统
B.曾组织秩序党内阁
C.1851年通过政变当上法国皇帝
D.在普法战争投降被俘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于1852年。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992年7月31日,台湾当局颁布了《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条例第一条指出,“国家统一前,为确保台湾地区安全与民众福祉,规范台湾地区与大陆人民之往来,并处理衍生之法律事件,特制定本条例。”这反映出(?)
A.台湾当局力图阻碍两岸人民的交往
B.台湾当局认同两岸是一个国家
C.随着两岸交往台湾对大陆敌意增加
D.两岸人民交往面临着严峻考验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材料反映了台湾当局颁布的条例的目的是在“国家统一前,为确保台湾地区安全与民众福祉,规范台湾地区与大陆人民的往来”。从中可以看出,台湾当局认同两岸是一个国家,要规范台湾与大陆人民的来往。故A说法与材料内容不符;C说法材料没有体现;材料只是台湾当局颁布的关系条例,D说法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故选B。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956年,毛泽东两次观看昆曲名剧《十五贯》,之后《人民日报》首次为一场戏剧演出刊发社论,称赞其“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当时昆曲复兴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方针政策的变化
B.传统名剧的再现
C.舆论的大力宣传
D.文化教育大跃进的推动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是
①中日建交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③中美建交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①③②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属考查再认、再现历史事实和综合问题的能力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识记3个事件的时间:即“中日建交”在1972年、“恢复合法席位”是1971年、“中美建交”在1979年。正确答案B。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