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材料1? 1960年11月4日,尼克松对《纽约每日新闻》发表谈话时说:“我愿非常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接纳共产党中国进入联合国。依照联合国宪章,一个国家必须爱好和平才具有进入联合国的资格。十分明显,中国不是。美国不应该尊敬一个海盗。”
材料2? 1960年12月,一贯强烈反共的尼克松在同肯尼迪竞选总统时说:“我们(对中国)的态度不应该太过僵硬,我们不应该对一个有六亿人的政府,保持永久不予承认的态度。”1968年大选时,尼克松又说:“时间已经到来,我们必须掌握中国的现实了。”
材料3? 1971年5月15日,尼克松在电台广播《公告》时说:“正如我在过去的三年多次指出的那样,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七亿五千万人民的参加,是不能有稳定与持久的和平的。正因为如此,我在好几个方面采取主动行动,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我谋求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新的关系的行动不会以牺牲我们的老朋友的利益为代价,这个行动不是针对任何其他国家的”。
材料4? 1989年邓小平会见尼克松时说:“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2年,二十多年间,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在您担任总统的时候,改变了这个状况,我非常赞赏您的看法,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区别……,我知道您是反对共产主义的,而我是共产主义者。”
回答:
(1).据材料1和所学的知识分析尼克松“反对给共产党中国以外交承认”“反对接纳共产党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原因。
(2).材料2中,尼克松的言论说明了什么问题?
(3).材料3与材料1相比,尼克松对新中国的态度有何变化?为何发生这一变化?
(4).材料3中“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新的关系的行动不会以牺牲我们的老朋友的利益为代价”是何含义?
(5).分析材料4中邓小平所说:“我非常赞赏您的看法”是基于何种考虑?
参考答案:(1).因为尼克松是美国垄断资产阶级的代表,仇视社会主义制度。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支持亚洲各国人民的解放斗争,使美国称霸亚洲和世界的企图难以实现。(2分)
(2).表明美国统治阶级内部对华政策出现分歧,尼克松有了结束同中国对抗关系的想法,欲通过发展中美关系而影响中国。(2分)
(3).由材料1坚决反对承认新中国转变为材料3表示要采取主动行动使美中关系正常化。原因是新中国发展壮大起来,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美国在与苏联争霸中因实力下降而转处战略防御,需利用同中国的和解以加强与苏联争夺。(4分)
(4.)意思是美国还不愿放弃对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支持。(2分)
(5).中美两国尽管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但中美关系的改善既符合美国的根本利益,也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2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是对学生阅读、理解和思维能力的考查。本题检测内容,是中美关系由敌对时期到解冻直到正常化过渡时期。试题中,关于中美关系的改善,容易误解为是尼克松个人态度转变造成的。从实质上讲,一个国家制定外交政策的主要原因是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维护其国家利益。其背景是,在苏美争霸中,美国力量削弱。也应看到,改善中美关系也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的态度也是积极的。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以下事件是按同一标准排列在一起的。①《西风颂》②《田园交响曲》③《自由引导人民》④《巴黎圣母院》下列选择中属于这一标准的是
A.《梅杜萨之筏》
B.《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C.《向日葵》
D.《曼陀铃的少女》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标准是浪漫主义。A是浪漫主义,B是现实主义,C是印象派,D是立体派。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说:“德者何?谓著书者之心术也。……盖欲为良史者,当慎辨于天人之际,尽其天而不益以人也。尽其天而不益以人,虽未能至,苟允知之,亦足以称著书者之心术矣”。材料强调了史学家应
A.尊重客观,实事求是
B.追求成为“良史者”
C.注重天人之间的关系
D.注重历史现象的描述
参考答案:A? B? C
本题解析:根据材料“盖欲为良史者,当慎辨于天人之际,尽其天而不益以人也”可以体现应该注重天人之间的关系、积极追求成为“良史者”。“尽其天而不益以人,虽未能至,苟允知之”可以体现应该尊重客观,实事求是。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产生深远影响,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其重大发展(?)
①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②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民为贵”
③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④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题型而言该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宜用排除法,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糅合佛道思想,完成了儒学的哲学理论化和思辨化的过程,所以①③两项符合题意和史实,②④两项是先秦儒学的重要特点,不符合题意要求,答案选B,A C D三项组合错误。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在悼念海协会会长汪道涵的电文中说:“九二会谈,虽成绝响,两岸新局,已然展开,先生之行,开两岸和平大门;先生之德,受全球华人景仰。”该电文中的“九二会谈”( )
A.是“一国两制”首次实践的重要标志
B.商洽促成了《反国家分裂法》的制定
C.达成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
D.促成了海峡两岸定点“三通”的实现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根据所学,九二共识,是用于概括台湾海峡两岸在1992年香港会谈中就“一个中国”问题及其内涵进行讨论所形成之见解及体认的名词。其核心内容与精神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其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