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
A.三国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过程:1.东晋南朝:趋向平衡。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2.隋唐五代:开始南移。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但是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先进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北方。3.两宋时期:最终完成。两宋时期,北方同样战乱频繁。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还大力兴办漕运和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性。可见,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因此选C。
考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点评: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发生南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在:1.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2.北方大量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且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3.政治中心的南移 (如南朝、南宋)或者东移(如明朝和清朝),加快了南方的开发。南方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4.南方自然条件好,适合农业发展,而且对外贸易条件比北方优越。
本题难度:困难
2、选择题 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材料表明北宋政府
A.搜刮百姓
B.减轻农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
C.不抑兼并
D.采取抑制土地兼并,重农抑商的政策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王安石变法的理解。从材料的信息来看,主要反映了北宋前期,统治者对土地兼并采取放任的态度。选项中C项符合题意。所以选C。
本题难度:困难
3、选择题 明朝政府多次在全国丈量土地,登记每块土地的面积、地形、四至及田主姓名,编制图册,史称“鱼鳞图册”。明朝政府编制“鱼鳞图册”的主要目的是
A.便于限制土地兼并
B.便于分配土地
C.便于征收赋税
D.便于奖励垦荒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明朝政府编制“鱼鳞图册”
的主要目的是便于征收赋税。所以选C。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我国古代社会的对外贸易,多带有政治性色彩。造成这一特点的根本原因是
A.统治者思想观念保守
B.防御外来侵略,维护统治的需要
C.封建经济的独立性
D.交通不便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国家博物馆的展品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历史风貌和突出成就。图中两件展品存放的展台应属于

A.西周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从两张石刻图片的文字信息中可以看出这种农业的耕种方法是代田法,起始于西汉汉武帝时期,赵过加以倡导和推广,所以答案选C,A B 两项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形成时期而代田法是一种比较成熟的耕种方法,D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成熟时期,对于农业生产经验的积累已有专门的农书出现不需要再用两汉时期的方砖来刻记农业生产经验。
考点: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
点评:高考对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的考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②小农经济的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③阻碍小农经济发展的原因;④小农经济的地位;⑤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典型代表。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