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巩固(2018年最新版)(六)
2018-10-13 07:20:13
【 大 中 小】
1、选择题 孔子与苏格拉底是中西方有着深远影响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有着众多的共通之处。这些共通之处包括 ①强调道德的重要性 ②伸张个性,追求自由 ③关注知识对人的改造 ④遵从理性,反对权威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②④
|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可知,孔子与苏格拉底都是重视道德和知识的,而②④只是苏格拉底的主张,孔子没有涉及,所以本题答案选A项,B、C、D不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东西方的先哲·孔子与苏格拉底·两人的共同点。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过去说学而优则仕,所谓学,就是国学,主要指儒家的四书五经。可是,百余年来,国学经典在国民心目中的地位可谓江河日下,一落千丈。这种变化,原因之一就是近代西方文明给中国带来的强大冲击。 ——2007年12月25日《中国青年报》阅读周刊 材料二 那时(1957—1977)不讲四书五经,《老子》、《孔子》即使曾经被认为具有“人民性”的作品,也遭到了无情的批判。那时有人出来讲《论语》,可惜不是把它煲成一锅“心灵鸡汤”,而是给孔夫子戴上一顶“没落奴隶主阶级代言人”的帽子。当年受到批判的甚至不止于儒学经典,还有《三字经》、《千字文》等这一类所谓大众儒学。 ——解玺璋《大众史学,复兴还是商机?》 材料三 近一两年,大众儒学和大众史学,甚至道家、墨家、法家、理学等,成为公众阅读的热点之一。于丹和易中天的书卖了几百万册。加上网络写手的推波助澜,公众对通俗历史读物的热情似乎仍在升温。……但是,大众史学也面临着某种危机。这首先表现为以央视“百家讲坛”以及部分网络写作为代表的将历史审美化、传奇化、娱乐化、八卦化的游戏倾向。这种倾向发展下去甚至可能断送大众史学的前途。 ——解玺璋《大众史学的危机》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依据材料,说明哪些因素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4分) (2)根据材料三、联系现实并结合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你如何评价于丹、易中天等人通过“百家讲坛”或网络传播儒学和史学行为的影响? (4分) (3)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国学”(不限于儒家文化)对于我们今天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有哪些可以借鉴的观点? (6分)
参考答案: (1)①新文化运动(或五四运动)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新文化运动中有些人过分宣扬西方文明,片面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任意一点即可得2分); ②新中国成立后“左”倾路线对传统文化的冲击。(2分) (2)积极作用:①通过百家讲坛和网络式传播儒学和史学,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大众的读史热情; ②让普通百姓能够深入浅出地获得诸多有益的的人文知识;③ 有利于学术争鸣。(任答2点得2分;其他合理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不足之处:①这种方式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人们对经典原著的阅读;②专家讲史追求通俗易懂,导致人们对原著的理解单一化,甚至曲解经典原著的原义;③这种娱乐化讲经和阅读,有诸多不严谨之处;④这种授受知识的方式明显具有商业化特点,可能败坏学术氛围。(任答2点得2分;其他合理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3)可以借鉴的观点:①儒家的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理论;②道家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论;③墨家的兼爱非攻理论以及提倡人人劳动的观点; ④法家与时俱进的改革理论; ⑤理学的道德情操理论。(任答3点得6分;其他合理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本题解析: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得出,自近代以来,一些因素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主要体现在:①新文化运动中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有些人过分宣扬西方文明,片面否定中国传统文化;②五四运动,有些人过分宣扬西方文明,片面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新中国成立后,一些列“左”倾思想路线对传统文化的冲击等。 (2)根据材料三、联系现实,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相关内容的理解,可以从以下角度,即积极和不足两个方面评价于丹、易中天等人通过“百家讲坛”或网络传播儒学和史学行为的影响。A.积极作用:①通过百家讲坛和网络式传播儒学和史学,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大众的读史热情; ②让普通百姓能够深入浅出地获得诸多有益的的人文知识;③ 有利于学术争鸣。B.不足之处:①这种方式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人们对经典原著的阅读;②专家讲史追求通俗易懂,导致人们对原著的理解单一化,甚至曲解经典原著的原义;③这种娱乐化讲经和阅读,有诸多不严谨之处;④这种授受知识的方式明显具有商业化特点,可能败坏学术氛围等。 (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得出这样的认识:“国学”等传统文化,对于我们今天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有许多可借鉴的地方。可以这样从以下方面给予认识:①儒家的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理论;②道家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论;③墨家的兼爱非攻理论以及提倡人人劳动的观点; ④法家与时俱进的改革理论; ⑤理学的道德情操理论等。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向西方学习·新文化运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国学”等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某中学为活跃校园文化,举办了中外文化展览。现摘录其中的部分展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展览一 中外名画鉴赏
(1)结合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给以上两幅名画配上核心解说词。(要求:每幅名画的解说词不得少于两点,否则不能得分。)(4分) 展览二 中外文学荟萃
  (2)展览二中展示的是中西方的两部名著,分别被称为两国社会的“百科全书”,按文学作品的风格归类,它们属于哪一类?(2分)文学作品往往是一个时代社会存在的反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部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4分) 展览三 中外思想集锦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 卢梭《社会契约论》
|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 我们就会发现社会公约可以简化为如下的词句:“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3)材料中两位思想家主张的最主要的共同之处是什么?(2分)从阶级属性和历史作用的角度谈谈这两种思想的不同之处。(4分)
参考答案:(1)王维:“文人画”;强调个性,注重写意;融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多种艺术为一体;王维是文人画的鼻祖;注重诗意,“画中有诗”。(2分) 毕加索:现代派绘画;采用夸张、变形与抽象的表现手法;画面给人支离破碎的感觉;描绘的是德国法西斯轰炸西班牙小镇、屠杀无辜居民的情景;描绘了战争带给居民的伤亡和惊恐。(2分)(各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注意:如果回答两幅画的作者是王维、毕加索等已知信息,不能给分。) (2)现实主义(2分) 《红楼梦》: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封建社会由盛转衰,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出现了反封建的进步思潮。(两点即可得2分) 《人间喜剧》: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拜金主义思想盛行。(两点即可得2分) (3)相同点:都反对君主专制(或反对封建专制)。(2分) 不同点:阶级属性:前者属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后者属于资产阶级思想家。(2分) 前者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也没能引发一场社会革命;后者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动员。(2分)
本题解析:(1)根据展出的名画的画面特点,可以得出结论:第一幅画注重诗情画意,融绘画、书法、文学、篆刻等多种艺术为一体,是中国古代的文人画,也叫“士大夫画”, 王维是文人画的鼻祖;第二幅画是毕加索的名画《格尔尼卡》,属于现代派绘画,画家把具象的手法与立体主义的手法相结合,并借助几何线的组合,使作品获得严密的内在结构 紧密联系的形式,以激动人心的形象艺术语言,控诉了法西斯战争惨无人道的暴行。 (2) 第一问,本题是在考查学生对现实主义的理解,难度不大;第二问考查学生对这本名著的理解能力,学生联系阅读内容解答即可。《红楼梦》作者是清代的曹雪芹,小说揭示了专制王朝和封建社会由强大走向败落的必然历史命运;《人间喜剧》作者是巴尔扎克,他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这部作品痛斥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揭露了金钱至上的罪恶。 (3)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大。第一问,根据材料中黄宗羲“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可以看出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根据卢梭《社会契约论》中“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也可以看出卢梭强调主权在民,反对封建王权。第二问在结合两人生活的不同环境背景来分析比较。 考点:中西方的文学艺术 点评:本题以中外名画、文学作品、思想入手,考查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总体上来说,对于学生的在求很高,在有很强的分析理解和概括能力,还要把知识纵向联系,因此就在有大量的知识储备,平时就要加强记忆了。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的共同之处是 A.提倡重农抑商 B.主张学习西方 C.反对经世致用 D.批判君主专制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宋代理学的形成是由于 ( ) A.道教思想融入儒学 B.儒家的伦理观出现本质变化 C.佛教思想融入儒学 D.吸收佛道的思辨哲学阐释儒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