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这段论述应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外国资本纷纷卷土重来,它们凭借雄厚的实力,采用什么方法给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压力?(?)
A.专卖制度
B.统购统销
C.跌价竞争
D.限价议价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外国商品大机器生产竞争力强。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3分)历史证明:政府与社会、市场的关系如何,对该国经济现代化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中叶以来三百年间,从其拥有的资金到广泛的影响力,皆为一时之冠,有“无徽不成镇”之谚。然而他们却不能在传统的等级社会之外辟出一块新天地。……腰缠万贯,却没有一份属于商人自己独立的权利。徽商成功的秘密在于,与特权官僚结为一体,其势力渗入地方政权,直至朝廷中枢。……嘉庆后,徽人任职的品级和人数都在降低,复遭太平军打击,一蹶不振。徽商失去政治靠山,败落势在难免。
——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材料二? 1901年清廷颁布上谕,宣称要将“通商惠工”作为基本国策。1905—1910年期间,国内新设厂矿万元以上资本的就有209家,总资本约7525万元,绅商阶层由此壮大。1909年,江苏谘议局长张謇通电全国:“外侮益剧,部臣失策,国势日危,民不聊生,救亡之举,惟在速开国会,组织责任内阁。”
1911年5月,清廷宣布成立第一届责任内阁,在内阁大臣13人中,满族贵族占了9人,而其中皇族又占5人,被称为“皇族内阁”。……各省咨议局联合会发表《宣告全国书》,痛苦地承认“希望绝矣”。
——胡成《困窘的年代》
材料三?在经济发展的早期,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有其优势,特别是在推动基础设施和大规模制造业的发展方面,政府弥补了私人部门弱小的不足。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私人部门逐渐壮大,而基础设施也基本完善,同时,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公共品的需求也日益提高,这时,就要求政府转变职能,从生产领域中逐步退出,而将更多的财政支出用于提供公共品。……在经济发展和市场发育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弱化地方政府干预和法制化、民主化进程来保证民众的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得以实现。
——陆铭等著《中国的大国经济发展道路》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回答,晚清时期徽商逐渐走向衰落的原因有哪些?(3分)
(2)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新变化及晚清政府的应对情况。(3分)
(3)结合所学知识,用新中国初期的史实证明材料三中“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有其优势”。(4分)
(4)请你据上述材料积极建言:当今中国应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市场的关系,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3分)
参考答案:
(1)抑商政策使商人社会地位低;失去政治依靠后难以为继;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3分)
(2)新变化: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积极要求建立民主立宪政府。(2分)清政府被动适应近代化。(1分)
(3)一五计划经济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政府集中有限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4分)
(4)深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深化收入分配改革,让更多民众享受改革红利。(答出任意3点得3分)
本题解析:
(1)第一问,分析徽商逐渐走向衰落的原因要从时代背景分析,从国家政策、经济发展的各种环境来分析。明清时期是重农抑商政策顶峰,所以从国家政策上来分析就是不利,再有海禁政策也阻碍物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依据材料中的“与特权官僚结为一体,其势力渗入地方政权,直至朝廷中枢。……嘉庆后,徽人任职的品级和人数都在降低”可知徽商在政治上失去势力也是其衰落的原因之一。由材料中的“复遭太平军打击,一蹶不振。徽商失去政治靠山,败落势在难免。”可知在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下而一蹶不振。
(2)第二问,“新变化”的问题依据材料内容逐一分析归纳。由材料中的资本主义企业出现的各种数据可得出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结论。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后,要求政治的权力与地位也是新变化,从材料中的“惟在速开国会”可得出这个结论。依据材料中的“皇族内阁”的出现可以得出被动适应世界潮流的结论。
(3)第三问,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解决“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的内容是什么,然后再依据其内容来分析特点。 由材料中的“在经济发展的早期,”和材料的出处可知是中国5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探索,50年代中国开始经济建设,以五年计划的形式发展经济,其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进行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等。
(4)第四问,此问解决的关键是运用政治学科的经济理论观点来解决问,依据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史实来回答。首先是改革的相关问题,转变观念,处理好政府在改革中角色转换问题。其次是深化改革的问题,中国深化改革是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下列法律文件在我国法律体系中起核心作用的是(?)?
A《选举法》? B《宪法》? C《刑法》? D《民事诉讼法》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其他一切法律的制定都要以宪法为核心。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下表为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占比重表。下列选项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单位: 100亿美元
| 1991年
| 1992年
| 1993年
|
出口
| 进口
| 出口
| 进口
| 出口
| 进口
|
世界
| 353
| 355
| 376
| 378
| 375
| 370
|
发达国家
| 250
| 259
| 265
| 270
| 256
| 253
|
71%
| 73%
| 70%
| 71%
| 68%
| 68%
|
发展中国家
| 103
| 96
| 111
| 108
| 119
| 117
|
29%
| 27%
| 30%
| 29%
| 32%
| 32%
|
A.国际贸易中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
B.世界经济呈现区域集团化的大趋势
C.世界贸易组织促进了全球贸易的发展?
D.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贸易中获得双赢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该题考查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从表格可以看出,1991-1993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占国际贸易的比重分别为70%、30%,反映了国际贸易中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B、C、D项材料无法体现。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