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2008年12月15日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大陆与台湾基本实现直接
“三通”。它表明( )
A.两岸关系进入新的和平发展时期
B.海峡两岸统一市场形成
C.台湾当局接受“一国两制”方针
D.祖国统一的障碍彻底扫除
2、判断题 下列最能证明商朝在我国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是
①殷墟中的甲骨文?②小说《封神演义》 ③商朝的司母戊鼎?④《史记·殷本纪》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①③
3、判断题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史学界掀起了关于清末预备立宪的学术争鸣。一部分学者认为,立宪改革是清廷当权的顽固派在历史发展大势所趋和人民群众强烈要求威逼之下,被迫无奈采取的想从君主专制改变为君主立宪制的从上而下的应变对策和拖延时局的专制改良措施,其落后性与反动性自不待言。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清末预备立宪在国内外形势的压力下促成,旨在巩固统治,确保君权、抵制革命。然而,其政治改革和举措却导致了清末政治权威的理性化,政治功能的专门化以及民众政治参与的初步形成,这一明显的变化,无疑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有相当的进步性。
清末预备立宪大事年表
1905年
| 日俄战争俄国战败,清政府朝野上下普遍认为立宪战胜专制。同年,清政府 派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
|
1906年
| 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立宪”,设立考察政治馆,进行立宪的准备工作,规定 各省筹备设立谘议局,中央筹备设立资政院。
|
1907年
| 将考察政治馆改建为宪政编查馆,作为预备立宪的办事机构。
|
1908年
| 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大纲》仿德日宪法,共23条,其中君上大权14条,规 定君权至高无上;臣民的权利和义务9条,规定臣民享有财产、言论、集会、 结社等各项自由。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宪法性质的文献。
|
1909年
| 各省选举产生谘议局作为地方议政机构,议员由地方上层人士组成。谘议 局每年开会一次,会期40天,有权讨论本省事务并咨询督抚,以及选举本省 参加资政院的议员。
|
1910年
| 资政院第一次常年会开会,各地代表198人,会期长达100天。议题包括速 开国会案,速设内阁案、著作权律案、报律案、剪辫易服案等20多件。议员 们讨论颇为热烈,争论也颇为激烈,会场时有鼓掌声和嘘声。?
|
1911年
| 建立责任内阁,13名内阁成员中满族9人,其中皇族7人,故又称“皇族内 阁”。武昌起义爆发后,颁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
|
请结合上表及相关史实,谈谈你对清末预备立宪的认识。(12分)
(要求:围绕清末预备立宪运动展开,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4、判断题 (13分)一定时期的思想是这一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材料二?启蒙思想家,尤其是法国的哲学家,在中国形象中发现批判现实的武器。在推翻神坛的时候,他们歌颂中国的道德哲学与宗教宽容;在批判欧洲暴政的时候,他们运用传教士们提供的中国道德政治与开明君主专制的典范;在他们对君主政治感到失望的时候,他们又在经济思想中开发中国形象的利用价值, 中国又成为重农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楷模。 ……值得注意的是,每一场争论的结果,似乎都对西方的中国形象不利,宗教之争最后证明中国人不是无神论者,而是更为原始的多神论者;政治之争证明中国不是开明的君主专制,而是依靠棍棒进行恐怖统治的东方专制主义暴政的典型;经济之争最后证明中国不是富裕,而是贫困,不是社会靠农业发展,而是社会停滞于农业。
——摘自周宁《西方的中国形象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宋明理学相对于传统儒学的新特点。材料一中两派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欧洲启蒙思想家运用中国形象的背景;简要分析每场争论的结果都对中国形象不利的原因。(7分)
5、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中国从1949年成立到现在,已经走过自己的60多年。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存在很大差别。在评价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历史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上,有两种片面的观点:第一种是在肯定改革开放30年以来历史性进步的时候,有意无意地贬低甚至否定改革开放以前30年的成就和经验;第二种是在肯定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成就的时候,有意无意地淡化改革开放具有革命性的意义,甚至认为改革开放以前30年比改革开放30年好。
请选择上述两种观点中的一种,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论。(要求史论结合,推理严谨,表达准确。)(12分)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