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频考点巩固(2018年最新版)(八)
2018-10-14 05:02:05
【 大 中 小】
1、选择题 我国古代秦朝至清朝,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的基本趋势是( ) ①加强中央权力,削弱地方权力 ②加强皇权,削弱相权 ③对边疆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 ④强化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知识的把握。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考查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趋势 ,因为①③在强调中央集权,所以正确。②④强调君主专制的加强也符合题意。综上,本题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 材料二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三 (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材料四 (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檐曝杂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上”是指谁?他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2分) (2)材料二指出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三省六部制有何特点?结合材料指出这一制度的局限性。(5分) (3)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材料三、材料四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各有哪些新的变化?(4分)分别有何影响?(4分)
参考答案:(1) “上”是指秦始皇,或者嬴政(1分) 地方制度:郡县制。(1分) (2)皇帝和三省大臣的综合意见。(2分)三省长官都是丞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2分)三省分职,在一些问题上争执不下,影响行政效率。(1分) (3)变化:材料三反映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2分) 影响: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2分) 变化:材料四反映清朝雍正年间设军机处。(2分) 影响: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了顶峰。(2分)(影响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1)根据材料“秦朝初年”的提示此题中的“上”指的是秦始皇。他在地方上实行的是郡县制。 (2)由材料二可知中书省决策,交给皇帝得到皇帝的许可,再交给门下省审核,如门下省上课通不过,再反还中书省修改决策,如审核通过交由尚书省执行,所以一个重要决策皇帝和三省长官的综合意见。结合所学可知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局限性。 (3)从材料“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可以看出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材料四“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可以看出清代设置了军机处。根据所学可答出影响。 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把握我国古代各朝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创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在地方行政体制上,秦朝实行郡县制,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丞相,相权一分为三,皇权加强。在中央,明代废丞相设内阁,清代建立了军机处,这都加强了皇权。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自古以来,地方政治管理制度都处在不断地发展变革之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末清初,陆世仪说过:(在官员任期方面)“郡县之弊,在迁转大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
  周分封制图 秦郡县制图 材料二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 材料三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子语类》 (1)图1、图2分别反映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其体现的政治意图分别是什么?陆世仪指出了两种制度怎样的弊端?(4分) (2)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二,谈谈郡县制的合理性。(3分)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对地方怎样的改革。并对宋代中央集权的加强进行评价。(5分)
参考答案: (1)意图:分封制主要是为了巩固西周统治;郡县制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统一。(2分)弊端:分封制下,权力世袭;郡县制下,官员迁转太快,不利于地方发展。(2分) (2)郡县制的实行,削弱了地方的权力,避免了因地方权力过大而出现分裂的局面,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与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为历代王朝沿用。(3分) (3)改革:削夺节度使兵权,派文官做知州,设通判监察地方官,设转运使控制地方财权。(2分)评价: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稳定,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地方权力过小,缺乏自主性与积极性,影响了地方的发展。导致官僚机构和军队的臃肿,形成“三冗”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3分)
本题解析:(1)本题考查分封制和郡县制的目的和弊端。根据材料一结合图示,可以看出分封制的意图主要是为了巩固西周统治;郡县制的意图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统一。“郡县之弊,在迁转大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主要是从官员任期方面分析两者的弊端:分封制的弊端是权力世袭;郡县制的弊端是,官员迁转太快,不利于地方发展。 (2)材料二主要评价了郡县制的合理性。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郡县制是秦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设置的行政制度。秦朝郡县制的实行,削弱了地方的权力,避免了因地方权力过大而出现分裂的局面。同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与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正是因为郡县制的合理性,所以它为后世历代的王朝不断沿用。 (3)本问考查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改革措施及评价。改革措施方面包括:削夺节度使兵权,派文官做知州,设通判监察地方官,设转运使控制地方财权。评价要有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积极方面是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稳定,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消极方面是地方权力过小,缺乏自主性与积极性,影响了地方的发展。导致官僚机构和军队的臃肿,形成“三冗”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郡县制、分封制的目的、影响和弊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据史载,元顺帝至正五年,河南行省掾范孟等冒充朝廷使者,假传圣旨,公然在行省官署杀害行省平章月鲁不花,左丞劫烈、理门、金刚奴,被杀行省大臣竟俯首领死,未作任何反抗。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 A.元朝对地方的管理十分混乱 B.“假传圣旨”的戏演得太真了 C.君主专制制度的必然性 D.当时行省官员有其名无其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