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以下是某一时期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统计数据(按当年价格计算)单位:元
年份
| 全国居民
| 农民
| 非农业居民
| 工、农消费水平对比(以农民为1)
|
1953年
| 87
| 69
| 181
| 1:2.6
|
1954年
| 89
| 70
| 183
| 1:2.6
|
1955年
| 94
| 76
| 188
| 1:2.5
|
1956年
| 99
| 78
| 197
| 1:2.5
|
1957年
| 102
| 79
| 205
| 1:2.6
|
——国民收人统计资料汇编(1949—1985年)
请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哪一结论最正确
A.体现了城乡二元经济的差异? B.农民与市民的身份不平等
C.当时我国商品经济不繁荣? D.农民消费低,自然经济仍存在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题干中农民与非农业居民消费水平数据的对比可以看出: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这属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之一,故A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身份上是平等的,故B项错误;1953——1957年间计划经济体制逐步确立,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表述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不如A项全面,故排除。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促使中日关系正常化的直接原因是(?)
A.日本对战争进行了深刻的反省
B.中国放弃了对日本的战争赔款要求
C.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D.中日两国有着共同的国家利益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美国是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日本在战后依附于美国,因此中美关系的改善,引起了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同中国建交,是中日关系改善的直接原因。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当前中美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是(?)
A.意识形态问题
B.台湾问题
C.人权问题
D.贸易问题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美关系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得知当前中美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是台湾问题。其它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所以选B。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是
A.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B.大力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C.三大改造
D.制定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审题时注意“新中国成立之初”,针对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凋敝、百废待兴的状况,必须先恢复经济才能进行A、C、D三项的工作。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图所示为1960~1965年中国工业总产值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经济政策的变化
B.工业结构的调整
C.农业经济的波动
D.中苏关系的变化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图中中国工业总产值在1960 年—1962 年下降,主要是由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错误的经济政策导致;1962—1965 年上升,主要是由于新的经济政策“八字方针”的调整。 故选A。B项错误,并未经济结构调整,还是重工业为主;C项是表面现象;D项错误,在这个时期中苏关系未好转。
点评: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业发展呈现出曲折发展的特点。在50年代,由于经济建设的经验不足,翻了急躁冒进的左倾错误,导致了生产的巨大的破坏;1960年开始的政策调整,经济建设逐渐的得到恢复和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