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历史知识点《古代中国的经济》高频试题预测(2018年最新版)(八)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获取有效信息,作出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本题借助文学艺术的形式考查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在小农经济条件下,在无天灾人祸的情况下,农民也就是勉强度日,选项A.反映封建时代人们的安乐和富足,曲解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这一特点,根本不可能出现富足的情况,只是基本满足。故,A表述错误,符合题意,正确答案选A。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费正清、赖肖尔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一书中认为,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下列各项可以为作者提供论据的是( )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解考查“市”的发展。草市开始出现是在宋朝以前,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与生产领域出现新型生产关系是在明清时期。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表现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材料一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与本,使天下各食起力。末计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二: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材料一、二是如何看待农业和商业的关系?(2分)各自的理由是什么?(2分)
(2)请从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两方面分别各举一例说明古代中国重农的表现(3分)
(3)尽管封建社会推行抑制工商业发展的政策,但手工业和商业还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请各列举古代冶炼业、丝织业、陶瓷业的一项成就。(3分)
参考答案:⑴材料一认为农业和商业是矛盾的,农业为本商业为末。理由是农业可“使天下各食其力”、商业“游食之民甚众”。 材料二认为农工商皆为本。理由是认为“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
(2)生产工具:汉代发明播种工具耧车。生产技术:北魏《齐民要术》记载推广绿肥种植和实行轮作,比西方早一千多年。
(3)冶炼业:魏晋南北朝时期发明灌钢法,钢的产量和质量大大提高。
丝织业:明清时期花楼机能织出画师设计的各种花纹。
陶瓷业:景德镇的青花瓷。
本题解析:此题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为命题的角度。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传统的经济政策,在当时确立的时候有其积极性,但到了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再实行这一政策, 就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但是,维护自然经济,有利于地主阶级的统治。所以,统治者力图维护这一传统的经济政策。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些知识分子也看到了传统经济政策的弊端,主张工商皆本。在中国古代,无论是农业,还是手工业,都有突出的成就。
本题难度:简单
4、综合题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有人说,欣赏《清明上河图》“恍然如入汴京(东京),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土扑面耳”。
——《石渠宝笈三篇》
材料三:苏州“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出现“大户张机为生”,以增殖财富;而工匠“趁织为活”,“得业则生,失业则死”的现象。
——《高中历史教材》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说明图1所示城市的名称及其所处朝代。
(2)阅读材料一、二,从图2、3提取历史信息,说明北宋东京与图1所示城市相比,在商业活动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反映了商业发展的什么特点?
(3)阅读材料三,从图4提取历史信息,说明在城市的经济领域又出现了什么新的现象。最早出现在哪个历史时期?导致这一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城市:长安;朝代:唐朝。
(2)变化:①坊市界限不复存在。
②形成街市。
③突破了时间限制,出现夜市和晓市等。
特点:反映了商业经济的发展和官府控制的减弱。[来源:91考试网ZXXK]
(3)新现象:出现了具有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两项写一项即可,不写“萌芽”两字只能得分一半)。
时间:明朝中叶(明朝中后期);
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本题解析:(1)从图片中坊市的分布和宫城的名称可知是唐朝的长安城。
(2)第一小问变化,从图片中可以看出北宋东京打破了坊市的界限,在抓住图二中“商业街”“夜市、晓市”的信息,可已看出北宋东京形成街市,突破了时间限制,出现夜市和晓市;第二小问特点通过对比唐宋都城的变化,可得出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官府控制的减弱。
(3)第一小问从材料三中“出现大户张机为生”“而工匠趁织为活”“得业则生,失业则死”的信息来归纳可得出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第二小问联系所学知识可得出时间是明朝中叶,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宋代商业的发展;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明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唐代曾有“钱荒”现象即铜钱欠缺,导致民间在进行商业交易时没有铜币可以使用。历史学家分析说成因之一是人们将铜币熔化成铜金属。对此,较为恰当的理解是
A.纸钞已取代铜币成为民间通行货币,故人们将铜币熔铸成其它器物以牟利
B.飞钱已取代铜币成为民间通行货币,故人们将铜币熔铸成其它器物以牟利
C.因出现铜币面额低于金属价值现象,故人民将铜币熔铸成其它器物以牟利
D.“钱荒”原因不可能是人们将铜币熔铸成其它器物,是部分史学家误信史料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唐朝的货币流通状况。根据所学知识,宋朝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A是错误的;飞钱”实质上只是一种汇兑业务,它本身不介入流通,不行使货币的职能,因此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纸币,B是错误的;D项从材料中反映不出来。所以答案选C。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唐朝的货币流通状况
本题难度:困难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历史试题《俄国农奴制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