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右图是l978--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图,从图中分析l978年以后,苏

联经济发展逐渐滞后的主要原因有
①僵化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着经济的发展②社会矛盾丛生,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③人民生活水平严重下降④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经济发展战略失误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l978--1983年处于勃列日涅夫统治后期,结合史实分析即可得出正确答案为C。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为克服斯大林时期的一些弊端,赫鲁晓夫进行了改革。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1963年苏联粮食产量比1962年减少3270万吨。1964年苏联被迫增加了粮食的进口。
材料2:1971年9月,赫鲁晓夫逝世,其遗体安葬在莫斯科的新圣母公墓。赫鲁晓夫的墓碑是由雕刻家恩斯特?涅伊兹维斯特内设计的,用黑白两种颜色的大理石搭配而成,极具特色。涅伊兹维斯特内在评价自己这件特殊作品时说,墓碑上半黑半白的对比之?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的因素之间的斗争”。?
——张建华《俄国史》
(1)材料1表明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点在哪一生产行业?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
(2)你是如何理解材料2中赫鲁晓夫墓碑上“半黑半白的对比之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的因素之间的斗争’”这句话的含义的?
?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赫鲁晓夫改革之后,苏联历史上还进行过哪两次大规模的改革。
?
参考答案:(1)重点:农业方面。原因: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不尊重客观规律,缺乏实事
求是的作风。
(2)赫鲁晓夫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他执政时期,苏联国民经济发展相对迅速;他对斯大林的批判,在客观上有利于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但他的经济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他一味否定斯大林,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做出实事求是的分析,造成了人们的思想混乱。
(3)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把经济改革放在农业方面,积极提倡种植玉米的苏联领导人是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首先在农村试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省份是
A.广东、福建
B.安徽、四川
C.四川、浙江
D.安徽、江苏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其答案在教材中表述明确。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主是指赫鲁晓夫?
[? ]
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
B.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
C.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D.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