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图为美国与四国(英国、法国、日本、联邦德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示意图。它表明(?)

A.美、欧、日形成三足鼎立局面
B.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开始动摇
C.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出现衰退
D.“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形成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根据题干信息,1948年时,四国总和与美国差距较大,说明四国总体经济比美国较差;1970年时由于美国国内经济出现“滞涨”,四国与美国差距逐渐缩小,体现了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A项在图中没有细化,不能得出;图中信息属于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时期不代表整体因此C项错误。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22分)婚姻、家庭观念变革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右图为山东省安丘市庵上镇马王氏节孝坊。建于清道光九年(1829年),据《马氏家谱》记载:王氏应父母之命结婚,未入洞房,夫染病身亡。王氏“奉亲守志,节孝两全”,终郁郁而死,马家“奉旨建坊,桂表节孝”。

材料二?妇女解放、倡导女权的思想和活动在中国早就有了,但那大都是男人们的声音。中国从来只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说,但1912年1月11日的《民立报》却传出了发自女界的另一种声音:“天下兴亡,匹妇有责”。一字之差却使人顿生换了人间之概。这是此前所不可能有的变化了。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妇女由家庭带入社会,对她们传统家庭观念基础的动摇……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当机器成了一种使用没有肌力或身体发育不成熟而四肤比较灵活的工人的手段后,资本主义使用机器的第一个口号便是妇女劳动和儿重劳动。”
——黄雪蓉《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妇女家庭观念在工业社会转型中的变化》
材料四?为着新社会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建设力量的增长,特别是为着解开一切束缚生产力的枷锁,随着全部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必须把妇女从婚姻制度的枷锁中也解放出来,并建立一个崭新的合乎新社会发展的婚姻制度,以促进一切意义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起草经过和起草理由的报告》(1950年)
(1)材料一中“奉亲守志,节孝两全”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4分)
(2)据材料一、二,说明当时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8分)
(3)据材料三、四,概括指出推动婚姻、家庭观念变化的因素。说明婚姻、家庭观念变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10分)
参考答案:(1)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儒家的伦理道得(或儒家思想、宋明理学)。 (4分)
(2)变化: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从一而终到妇女解放、倡导女权。(4分)
原因:民国的建立;西学东渐;近代工商业发展等。(4分)
(3)因素:工业革命;法律保障;新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系:社会发展促进家庭、婚姻的变化,家庭婚姻的变化促进社会发展。(10分)
本题解析:(1)“奉亲守志,节孝两全”强调忠孝气节,是儒家思想的体现,儒家思想是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其经济基础为封建自然经济,其思想基础为儒家的伦理道得(或儒家思想、宋明理学)。
(2)依据材料“王氏应父母之命结婚”体现了以前的婚姻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材料二“妇女解放、倡导女权”,所以变化为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从一而终到妇女解放、倡导女权;依据时间1912为辛亥革命后,可以得出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民国的建立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外部即为西方近代思想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可以得出,工业革命的展开,机器大生产的出现,使妇女从家庭走进了工厂,角色发生了巨大变化,依据材料四《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起草经过和起草理由的报告》可以得出法律保障。依据“为着新社会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建设力量的增长,特别是为着解开一切束缚生产力的枷锁,随着全部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必须把妇女从婚姻制度的枷锁中也解放出来”可以得出新社会发展的需要。从关系来看应是相互作用的,从彼此之间的影响来考虑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造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不断加大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制度的不同
B.科技水平的差距
C.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D.市场竞争能力的区别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运用哲学观点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存在着技术、市场竞争、经济发展体制等多方面的优势,再加上历史上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这些都会造成双方的差距拉大,而其根源是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此C项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下表是中共中央为1962年制定的粮棉产量指标。其数据变化表明我国经济建设中
会议
| 粮食产量指标
| 棉花产量指标
|
1956年中共八大
| 2500亿公斤
| 4800万担
|
1958年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 7500亿公斤
| 15000万担
|
A.开始人民公社化运动? B.出现大跃进运动
C.进行农业合作化运动? D.实施“一五”计划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它涉及的内容是农村土地的经营方式,不是粮食的产量高低问题,所以A项错误。农业合作化运动于1956年就已经完成,它涉及的是农村的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变化,不涉及粮食的产量问题。“一五”计划开始于1953年,并于1957年提前超额完成任务,所以1958年的数据变化与“一五”计划无关。材料中的粮食产量由2500亿公斤提高到7500亿公斤是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是大跃进高指标的表现。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运动、农业合作化运动、“一五”计划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官学制度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早在殷周时期,统治者便已建立了名目众多的学校,所谓“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汉代太学的设立则可以说是它的奠基和迅速发展时期。汉武帝时,在中央设立太学,地方设立郡(国)县学,以后历代都依例设立。太学里博士(教师)与博士弟子(学生),是享受国家俸禄的公职人员。在太学,教学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定期考核,学生成绩优秀者可以直接进入仕途。教学形式有教师讲授和学生之间次第相传等。唐时官学稳定发展,玄宗“敕天下乡贡,举人不由国子及郡、县学者,勿举送”。规定凡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必须经过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的学习。宋朝地方学校一般均有学田,作为学校经费的主要来源,这一制度为后来元、明、清三朝所长期沿用。明洪武八年太祖“诏天下立社学”。《松江府志》记载:“国朝洪武八年三月,奉礼部符,仰府州县每五十家设社学一所,延有学行秀才教训军民子弟,……于是本府两县城市乡村皆设社学。”儿童进入社学,先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然后学习经、史、历、算等知识。同时也须兼读《御制大诰》、明朝律令以及习冠、婚、丧、祭之礼。洪武十五年颁禁例,不准生员参与国家政治,议论朝政得失。
——摘编自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
材料二?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明太祖改学为监,故称国子监。永乐十八年( 1420),明迁都北京,改北京国子监为京师国子监。清因明之旧制,世祖始修葺北京国子监。据《清史稿·选举志》记载:“世祖定鼎燕京,修葺明北监为太学。顺治元年,置祭酒、司业及监丞、博士、助教、学正、学录、典簿等官。设六堂为讲习之所,日: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一仍明旧”。学子来自官宦之家。由于政治腐败,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监生多纳粟入学,为科名声利而学,致于积重难返。清光绪三十一年( 1905)设学部,国子监归入学部。
——《中国古代教育史话》
材料三?人文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强调人性,挖掘与培养人的潜在能力与创造能力,而要达到这一目的,重要手段就是教育。不同于中世纪的教育,文艺复兴时期的学校教育.多为个人、教会所办,注重人的实际能力的培养,培养出为世俗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为此人文主义教育家对当时教育和教学的内容与方法进行了革新,还增加了艺术、政治、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教育。学校主要是贵族子弟,人文主义教育家以古代希腊的体育传统为依据,主张通过一般体育和军事锻炼发展学生的体格。一方面仍然进行虔信上帝的宗教道德教育,同时又强调培养勇敢、勤勉等品质的世俗道德教育。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德国大学,不仅汇聚了一大批人文主义思想家,而且拥有一批一流的自然科学家在传递着近代科学思想。正是在他们的影响下,才产生了第谷、开普勒等近代科学的先驱人物。
——《外国高等教育史论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以来中国古代官方办学的基本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与清代中国相比,在教育办学上有何不同,这种不同对中国和欧洲历史的发展分别产生了哪些影响?(13分)
参考答案:
(1)特点: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完整的教育体系;长期以儒家思想为主要教学内容;经费国家保障;目的主要是培养后备官员;办学受到国家严格控制管理,服务于专制集权体制,政治性强。(答出三点即可,6分)
原因:大一统政治格局的建立与发展;历代政府把教育作为强化统治的重要手段;儒学文化正统与主流地位的确立与巩固。(6分)
(2)不同:教育内容:欧洲引进了人文主义的新思想;中国以儒家思想为主。
教育方向:欧洲注重培养世俗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中国以培养官吏为主。?
管理体制:欧洲主要是民间办学;中国属于官办。(答出两点即可,4分)
影响:欧洲:开启了西方近代教育的先河;培养了一批近代化的人才,推动了近代科学的产生;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5分)
中国:本质上为封建统治服务,是君主专制的工具;禁锢了思想,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制约了社会进步。(4分)
本题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从材料一中 “汉武帝时,在中央设立太学,地方设立郡(国)县学,以后历代都依例设立”概括出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完整的教育体系;从“在太学,教学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定期考核,学生成绩优秀者可以直接进入仕途”概括出长期以儒家思想为主要教学内容、目的主要是培养后备官员;从“宋朝地方学校一般均有学田,作为学校经费的主要来源”概括出经费国家保障;从“同时也须兼读《御制大诰》、明朝律令以及习冠、婚、丧、祭之礼。洪武十五年颁禁例,不准生员参与国家政治,议论朝政得失”概括出办学受到国家严格控制管理,服务于专制集权体制,政治性强。第二小问原因抓住前面的特点,联系所学知识从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教育服务于专制统治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2)第一小问不同点可以从教育内容、教育方向、管理体制的角度进行对比分析,从材料二中“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和材料三中“文艺复兴时期的学校教育.多为个人、教会所办”可概括出管理体制上欧洲主要是民间办学,中国属于官办;从材料二中“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监生多纳粟入学,为科名声利而学”和材料三中“注重人的实际能力的培养,培养出为世俗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可以归纳出教育方向上欧洲注重培养世俗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中国以培养官吏为主;从材料二中“设六堂为讲习之所,曰: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一仍明旧”和材料三中“不仅汇聚了一大批人文主义思想家,而且拥有一批一流的自然科学家在传递着近代科学思想”可概括出教育内容上欧洲引进了人文主义的新思想,中国以儒家思想为主。第二小问对欧洲的影响可从人才培养,促进自然科学和资本主义发展的角度来分析,对中国的影响可从钳制思想,服务于专制统治,制约社会进步的角度来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