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陈寅恪《李唐氏推测之后记》中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由此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
A.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B.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C.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为中原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公元499年,魏孝文帝自邺城返回洛阳)又引见王公卿士,责留京之官曰:“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我徂(cú往)东山,虽不三年,既离寒暑,卿等何为而违前诏?”?
——(魏书)卷21《献文六王列传》
材料二?中华民国建立之初,孙中山提出?“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国民,合一炉以冶之,成为一大民族”;南京临时政府将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作为国旗;在国家统一基础之上容纳中国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观念初步形成。 1934?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中提出:“中国人民只有自己起来救自己——中国人民唯一自救和救国的方法,就是大家起来武装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就是中华民族武装自己。”此后进一步指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于是“中华民族”概念完全明确了。?
——摘编自王希恩《全球化中的民族过程》
材料三?中国的少数民族公民不仅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所有公民权利,还依法享有一些特殊的权益保障。……2000年实施西北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把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

——摘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1)依据材料一指出魏孝文帝为何责备“留京之官”?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材料二中关于民族问题的两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进步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体现的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是什么?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的演?进趋向,论述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仍然有人穿鲜卑服装;留京官员执行改革措施不力。旧的风俗习惯难以彻底改变;孝文帝力主全面改革。
(2)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五族共和”;中国共产党主张各民族团结一致对外。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各民族成员成为中华民国的“国民”;中国共产党完善了“中华民族”的概念,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各民族共同抗战。
(3)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共同开拓了广袤的疆域;共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共同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与心腹大臣拓跋澄讨论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的问题。孝文帝表示:“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自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拓跋澄的回答是:“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材料二?夫农者,国之本,本立然后可以议太平。若不由兹,而云太平者,谬矣。
——《旧唐书》
材料三?贞观初,户不及三百万,绢一匹易米一斗。至四年,米斗四五钱,马牛披野。
——《新唐书》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分析孝文帝提出迁都的理由(不得摘抄原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体现了唐朝的什么思想?这一思想在唐朝前期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中是如何体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影响唐朝农业生产的技术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理由:当时北魏民族之间存在着严重隔阂,文化冲突剧烈;平城民风强悍,崇尚武力,难以文治;洛阳等地曾是多个汉族王朝建都之地,迁都洛阳就可以在政治上取得正统地位。
(2)重农思想(以农为本思想)。唐朝前期统治者推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3)唐前期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兴修了水利工程,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出现了曲辕犁。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4、判断题 北魏实行均田制的前提是
[? ]
A.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B.北魏孝文帝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
C.封建政府手中有大量的无主荒地
D.屯田制无法顺利实行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疏……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_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十年(公元486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
材料二 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偕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核心措施是什么?援引材料说明孝文帝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在内容、性质、重大历史意义方面的相似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措施:均田制。原因:“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
(2)①内容:确立新的土地制度。②性质:都是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③意义:促进封建经济发展;有利于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加速封建化进程。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