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在感情中皆以对方为主,伦理关系即情谊关系,亦即表示相互间的一种义务关系。 伦理关系彼此互以对方为重;一个人似不为自己而存在,乃仿佛为他人而存在着。这种社会,可 称伦理本位的社会。
夫妇、父子共财,乃至祖孙兄弟等亦共财。若义庄、义田一切族产等亦为共财之一种。兄弟 乃至宗族间有分财之义;亲戚、朋友间有通财之义。以伦理关系言之,自家人兄弟以迄亲戚、朋 友,在经济上皆彼此顾恤,互相负责;有不然者,群指目以为不义。故在昔中国人生计问题上无 形有许多保障。在西洋则父子、夫妇异财,其他无论。在西洋自为个人本位的经济;中国亦非社 会本位的,乃伦理本位的经济也。
但有君臣间、官民间相互之伦理的义务,而不认识国家团体关系。又比国君为大宗子,称地 方官为父母,举国家政治而亦家庭情谊化之,不但整个的政治组织放在一个伦理的关系中,抑且 其政治目的亦全在维持大家伦理的相安,——如何让人人彼此伦理的关系各作到好处(父父、 子子、君君、臣臣)是其政治上的理想要求,更无其他。
——摘自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
材料二:重视道德的规范作用,通过教育的途径实现对乡村民众的领导,是梁漱溟乡村建设 的主要方式。所以,在乡村建设过程中,梁漱溪并没有制定维系乡村组织、调整乡村社会成员关 系的法律,只是制定了《村学乡学须知》。《须知》编写的主要目的,是要使乡村民众了解乡村 建设的意义和方法,了解乡学村学。并在乡村社会形成一种新的礼俗,以维持乡村社会的秩序, 从而在乡村形成一个“礼俗相交”的社会。
――-摘自鞠忠美《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启示》
(1)根据材料一,指出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的核心观点。(9分)
(2)根据材料一、二,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有何不足?(6分)
参考答案:
(1)中国社会在人际关系上互相尊重,经济关系上彼此帮助(互相负责),政治关系上“家庭情谊化”。(9分)
(2)理论上:过分注重伦理,看不到当时中国社会的阶级分化(阶级对立或阶级剥削)。实践中:只注重道德,缺乏法律制度保障。(6分)
本题解析:
(1)根据材料一“... 伦理关系彼此互以对方为重;一个人似不为自己而存在,乃仿佛为他人而存在着。这种社会,可称伦理本位的社会...在西洋自为个人本位的经济;中国亦非社 会本位的,乃伦理本位的经济也...不但整个的政治组织放在一个伦理的关系中,抑且 其政治目的亦全在维持大家伦理的相安...”,即可概括出指出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的核心观点。
(2)根据材料“...梁漱溪并没有制定维系乡村组织、调整乡村社会成员关 系的法律...并在乡村社会形成一种新的礼俗,以维持乡村社会的秩序, 从而在乡村形成一个“礼俗相交”的社会。”,即可概括出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在理论上和实践中的不足。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历史是复杂的。有时错误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会导致新问题的产生。下列史实能佐证这一看法的是?
A.秦二世而亡,汉初无为而治,轻徭薄赋
B.秦二世而亡,汉初部分恢复西周旧制
C.隋二世而亡,唐任贤纳谏,以民为本
D.隋二世而亡,唐实行宽简舒缓的法令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延伸能力,题眼在于“错误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四个选项中只有B选项中汉高祖错误的将秦亡的部分原因归结为因为秦实行郡县制导致最后孤立无援,所以汉初推行了郡国并行制。从而使得后来导致了严重的“王国”问题。故答案选B。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有( )
①自然经济不再占优势?②促进新文化运动兴起
③形成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④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条件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王阳明主张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其根本意图是
A.克服程朱理学的弊端
B.挽救封建统治危机
C.克服“私欲”,恢复心体无善无恶的本来面目
D.修身养性,崇尚道德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思想是为政治服务的。解题关键是认识王阳明的心学实质。克服“私欲”,以“致良知”是针对社会动荡、世风日下提出的,其根本目的是想通过整治人心,挽救封建统治危机。其余选项是目的之一。故答案选择B项。
点评:王阳明及其心学,(1)王阳明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2)思想观点: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在认识论上,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学说;(3)影响: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高考多以王阳明的言论来考查学生对其思想观点的准确理解,如2012年全国文综(新课标)第27题:.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20多年时间里,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和通过了300多个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地方人大制定了4000多项地方性法规。这说明( )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立法机构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③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在不断健全和完善 ④各级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有制定法律的权力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②材料不能反映出来。④表述有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没有制定法律的权力,这个权力应该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