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现代史》指出:“跨国公司不仅跨国,还跨集团,力图在全球范围开展业务。它控制着国际直接投资的90%,世界生产的40%,出口总额的2/3和技术转让的1/3。”对此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
A.跨国公司准备在全球开展业务
B.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跨国公司的相互兼并
C.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强有力的推动者
D.世界各国的经济命脉正在日益被跨国公司控制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右图所示战役是?(?)

A.明朝与瓦剌之战
B.明朝与后金之战
C.清军反击喝尔丹之战
D.清军平定大小和卓之战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如果能够看清楚“克什克腾旗”,就应该知道这是清朝的历史,所以排除A和B,C和D项是清朝的民族关系的部分。大小和卓是天山回部^造**,噶尔丹是蒙古族的叛乱,曾经在乌兰布通之战中打到北京附近。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914年至1918年的史实说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最严重障碍是
A.专制制度的压制
B.帝国主义的侵略
C.官僚资本的排挤
D.民族资本主义自身力量弱小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材料一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我国根据中国自己的情况提出来的……
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统一,一千年也要统一的。……我们采取“一个国家,
两种制度”的办法解决香港问题,不是一时的感情冲动,也不是玩弄手法,完全是从实际出
发的,是充分照顾到香港的历史和现实情况的。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二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
材料三《海峡两岸亲人见面》的图片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依据。这种政治构想在我国已有什么成功的
实践范例?(3分)
(2)据材料二,说明造成诗人离愁别绪的历史原因,目前影响最终消除诗人离愁别绪的因
素有哪些?(3分)
(3)联系材料二、三,你有何认识?(4分)
参考答案:
(1)中国实现国家统一的实际要求,港澳台的历史和现实情况。
香港、澳门。
(2)国共双方内战的遗留问题。台独势力的干扰;少数西方反华势力的阻挠。
(3)海峡两岸人民都渴望统一;统一是大势所趋(有相近意思即可给分)。
本题解析:本题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的基础上考查了“一国两制”的提出背景及实践情况。
第一问:主要要求学生从材料中概括该构想的依据;
第二问:是对学生联系所学知识的考查,具体考查学生对造成海峡两岸不统一的历史原因的
认识,及影响海峡两岸关系的因素;
第三问:相对比较开放,要求学生能从海峡两岸、人民、统一等角度谈认识。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环渤海地区被规定为我国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的重点发展区域,是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要求开放天津、宁波等地通商。乾隆皇帝严辞拒绝,并表示如果“夷商将货船驶至浙江、天津地方”,“定当立时驱逐出洋”。
(4)材料二反映了当时中、英两国怎样的历史状况?
材料三 18世纪中期以后,广州是清政府对外贸易的唯一口岸。1843年上海开埠后,城市商业中心由城东南的“南市”逐渐转移到城北沿苏州河新闸一带的租界地区,全国对外贸易的中心逐渐由广州转移到上海。1861年天津开埠后,城市经济中心由城东北沿河一带逐渐转移到城东南的租界地区,天津逐渐成为北方外贸中心。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上海、天津发展成近代大城市。
(5)广州、上海、天津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各依据什么条约?概括材料三反映的通商口岸城市发展的主要特点。
材料四

(6)依据图13~15,结合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说明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指出图15所示地区与前两地开发相比,在经济运行环境方面的最大优势。
(7)依据材料二、三和图13~15,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分别指出近代、当代中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关系。
材料五 天津滨海新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短壮大电子通讯、石油开采、汽车制造、现代冶金等支柱产业,精心培育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等高新技术引航的产业群,全力抓好金融、物流、中介、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提升了整体经济质量,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参考答案:(4)英国工业革命开始,需要开辟海外市场;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闭关锁国。
(5)广州、上海依据《南京条约》,天津依据《北京条约》;开埠通商引起全国外贸中心的转移,设立租界引起相关城市商业或经济中心的转移。
(6)逐渐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格局。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
(7)近代世界工业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被迫开放,卷入世界市场;当代世界经济走向全球化,中国逐步过渡到市场经济,主动开放,融入世界经济。
本题解析:本题是学科内综合题,侧重考查了学生对材料的概括、分析能力及对历史现象的比较、辨析能力。(4)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要求开放通商口岸,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英国急于打开中国市场的要求,乾隆皇帝严词拒绝则突出反映了当时清政府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解答此问一定要紧扣材料,切忌脱离材料提供的意境,将鸦片战争前中英历史背景泛泛罗列一遍。(5)前一问考查学生对条约内容的识记能力,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即可,第二问要注意在仔细分析材料层次的基础上,从贸易中心和商业中心两个角度回答。(6)第一问考查了学生的识图和识记能力,结合图片和所学知识即可正确回答。第二问是要注意限定词“经济运行环境”,实际是要求学生从“同”中求“异”,天津滨海地区与深圳、上海浦东新区相比,优势在于此时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形成。(7)此问解答关键在于分开近代和现代两个阶段,分别从世界经济趋势和这一趋势下中国经济的发展变化分析说明。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