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频试题预测(2018年最新版)(二)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庶人非下,侯王非高“的意思就是人人平等,所以选C.人人平等。另外,A.个性解放、B.思想自由、 D.人皆有私是李贽的思想,但材料并没体现ABD的意思。李贽拥有朴素的人人平等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此言论最符合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王阳明(守仁)的“致良知”思想。王守仁的世界观致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方法论克服私欲,恢复良知,故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陆王心学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汉书·董仲舒传》说:“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这表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要是
A.董仲舒极力推动的结果
B.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C.儒生孝廉有利政治清明
D.汉武帝与大臣们都推崇儒学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时期,但是由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和汉初高祖等人的崇尚道家,到文景时期的儒法并用,到武帝时期,思想上还没有一个符合政治上的大一统的理论,故董仲舒的理论正好适合武帝政治上的需要。A项本身说法正确,但是不是主要的;CD两项看不出;故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原因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19分)
材料一 在美国学者迈克尔·H·哈特所著,苏世军、周宇翻译的《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湖北教育出版社)一书中,我国古代有七人入选。孔子、老子、孟子是其中的三位。
材料二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 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言所行,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
材料三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
材料四 南宋朱熹是继孔孟之后的儒学集大成者,曾言“万物皆有理”,“理便是仁义礼智”,是人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应“存天理,灭人欲。”
材料五 北宋大学问家、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回答:
(1)从材料一中三人中选择你最了解的一个,谈谈其入选《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的理由。(5分)
(2)据材料二、三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5分)
(3)据材料四,指出理学被统治者列为科举考试重要内容的原因。(4分)
(4)结合材料五和所学知识指出理学思想对古代文人人格追求的影响?(5分)
参考答案:
(1)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提倡“为政以德”。他的思想后来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其思想对中国文化及中国人的思维、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孟子: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奠基人,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仁政”学说是他的思想核心。孟子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2)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 李贽提出不以孔子的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认为时代不同了,是非观念也应该变化。说明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怀疑和挑战。
(3)理学继承发展了儒学,主张压制人的自然欲求,消磨人的反抗意识,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4分
(4)理学思想中重视个人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等主张,铸造了古代文人追求人的精神价值,重视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特有品质。(5分)
本题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较低。孔子 ,老子 和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其思想主张对世界也产生了广泛影响,结合所学可直接写出他们的地位和代表性观点和主张即可。例如: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提倡“为政以德”。他的思想后来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第(2)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可以分析出朱熹认为儒家思想是亘古不变的,依据“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可以分析出李贽反对以孔子的言论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第二问从朱熹和李贽的主张对比分析中可以得出结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怀疑和挑战。
第(3)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应“存天理,灭人欲。”可以分析出理学强调在存封建道德准则,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同时也扼杀人的自然欲求,泯灭人性,消磨人的反抗意识,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所以理学被统治者列为科举考试重要内容。
第(4)题依据材料五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以分析出十分重视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另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学把忠、孝、节、义上升到了天理的高度,理学修养的境界是“仁”(人的爱心和一切道德价值的源泉)可知理学重视个人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等主张。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孔子、孟子和老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李贽;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理学的影响。
本题难度:困难
5、综合题 (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班固《汉书?艺文志》
材料二 秦昭王问孙卿子曰:“儒无益于人之国。”孙卿子曰:“儒者法先王,隆礼义,谨乎臣子而致贵其上者也。人主用之,则势在本朝而宜;不用,则退编百姓而悫(què,诚实,谨慎),必为顺下矣。虽穷困冻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历史试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