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0分)【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35年3月,德国宣布重建空军,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
| 第一个中立法案 (1935年8月通过)
|
1935年10月,意大利大举入侵埃塞俄比亚
| 第二个中立法案 (1936年2月通过)
|
1936年3月,德军占领莱茵非军事区 1936年底,“柏林一罗马一东京轴心”形成
| 第三个中立法案 (1937年4月通过)
|
1938年3月,德国吞并奥地利;9月,德国占领苏台德区。 1939年3月,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9月,德国入侵并占领波兰。
| 第四个中立法案 (1939年11月通过)
|
(1)据材料分析美国不断通过中立法案的原因,并指出其影响。(6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使美国最终彻底放弃中立政策的事件是什么?有何影响?(4分)
参考答案:(1)原因:法西斯势力不断加强对外扩张,国际关系紧张。美国不愿卷入国际事务,致力于改善国内问题。(4分)
影响:助长了法西斯侵略气焰,加速了世界战争的爆发。(2分)
(2)事件:珍珠港事件(或日本偷袭珍珠港)。(2分)
影响:使世界战争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同时也促使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2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美国针对法西斯侵略的政策。1935年德国扩军,美国通过了第一个中立法案;1935年10月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美国通过了第二个中立法案;1936年轴心国集团形成,美国通过了第三个中立法案;1939年德国入侵他国,美国通过了第四个中立法案,从中可以看出,美国的通过中立法案的原因:法西斯势力不断加强对外扩张,国际关系紧张。美国不愿卷入国际事务,致力于改善国内问题。影响:助长了法西斯侵略气焰,加速了世界战争的爆发。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容易。格局所学知识,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使美国最终彻底放弃中立政策。美国放弃中立政策带来的影响:使世界战争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同时也促使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本题难度:困难
2、判断题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标志是
A.《大西洋宪章》的发表
B.《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C.《开罗宣言》的发表
D.《波茨坦公告》的发表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基本的记忆能力。《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是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标志。1942年1月1日,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宣言表示赞成《大西洋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强调战胜共同敌人的重要性;签字国保证用自己的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与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作战,与盟国合作,不单独同敌人缔结停战协定或和约;现在或可能将在战胜法西斯主义的斗争中给予物质上援助和贡献的其他国家可加入本宣言。宣言的签署和发表,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故本题选B。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41年8月,大西洋会晤中,丘吉尔建议罗斯福发表一个照会,表示:“日本向太平洋西南地区的任何程度的进一步推进,将会造成美国政府被迫采取反措施,甚至导致美国和日本发生战争的局势。”罗斯福私下的反映是:“他(丘吉尔)要我们支持他。现在他对东方——香港、马来亚、印度、缅甸很不放心。我们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拒绝他的恐吓日本的坚决要求,因我们尽一切可能不给日本有进攻我们的任何借口。”
(1)简述大西洋会晤时欧洲和亚洲战场的基本特征。(6分)
(2)分析丘吉尔和罗斯福对日本的对策的依据及对欧洲战场的影响。(9分)
参考答案:(1)德国侵占除苏联外大部分欧洲国家(3分),日本在亚洲大陆疯狂进攻(3分)
(2)丘吉尔希望美国对日本作战,保护英国在亚洲的利益(3分),罗斯福以避免对日作战拒绝英国的建议(3分),推迟对日作战有利于英美联合应对欧洲战场(3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丘吉尔说:“我们不要把这次救援说成是胜利。战争不是靠撤退(敦刻尔克大撤退)而赢得,但是,这次救援中孕育着胜利。”此句话中“这次救援中孕育着胜利”的含义是(? )
A.粉碎了德国法西斯天下无敌的神话
B.加强了英法间的联系和合作
C.为日后英国的防御和反攻保存了实力
D.鼓舞了英法两国军队反法西斯的斗志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这次救援中孕育着胜利,敦刻尔克大撤退将33 万多名联军官兵撤退到英国,这就为以后的反攻保存了实,所以C正确;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二战期间,美国研制了原子弹并用于实践;1946年,美国投入使用的第一台
电子计算机,最初是用来计算炮弹弹道的。”以上史实说明
A.科技革命是战争爆发的导火索
B.科技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C.战争加速了科技革命的到来
D.第三次科技革命加速了二战的结束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解。从材料的信息来看,战争加速了科技革命
的到来。所以选C。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