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有人认为:“人文主义之为一切建构一切成就之本的全蕴,这才真正使人文主义成为一个综合的系统,不与一切含真理与价值的文化相对立,并能使之调适而上遂,成为领导文化生命的领导原则。正因为如此,可以说,要完成人文主义的全蕴,其唯一进路便是打开‘道德主体’之门。”下列主张体现打开 “道德主体”之门的人文观点有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 “仁者,爱人”?③“天人感应”?④知德合一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分析材料:“要完成人文主义的全蕴,其唯一进路便是打开‘道德主体’之门。”意思是人文主义强调加强道德修养,①②④符合题意;③“天人感应”是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目的是神化君权,可以排除。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府院之争”的激化,从根本上反映了
A.国会内各派政客之间的权利
B.南方军阀之间的地盘之争
C.是否要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D.美国、日本争夺对华控制权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是一道程度式的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认识军阀割据局面出现的根源之一,是帝国主义“分而治之”政策的必然产物。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目所要求的“从根本上”。四个选项都与“府院之争”的激化有关,反映其激化的不同侧面,因而判断起来有一定的难度。A项是“府院之争”的性质;B项本身就是错误的,因为它与“府院之争”的激化没有多大的关系;C项是“府院之争”的焦点,是“府院之争”的激化的具体表现,是“府院之争”的内容,是表面现象,并非实质的东西。D项体现的才是实质,是中国近代社会半殖民地的特点。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从政治角度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对后世的影响最深远的是
A.道德准则
B.治国理念
C.哲学基础
D.变革精神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某学生要完成一篇有关二战人物的作业,在搜集史料。下列属于第一手材料的是(?)
A.《斯大林传》
B.《大独裁者》(电影)
C.《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丘吉尔)
D.《二次大战三巨头》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第一手资料”是指当事人直接经过搜集整理和直接经验所得的资料,包括原始文件、档案、信函、日记、回忆录、照片、文物古迹和其它实物等;、只有C项是丘吉尔当事人所著,符合题意。而《斯大林传》、《大独裁者》(电影)、《二次大战三巨头》属于第二手史料,故选C项。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940年5月,国民党爱国将领张自忠在一次会战中与日寇奋战九昼夜,壮烈殉国,周恩来称为“全国军人楷模”。这场会战是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枣宜会战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了对历史事件的识记能力。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