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巩固(2018年最新版)(二)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诗文中的“隐居、炼仙药(即炼制仙丹)、尽飞天(即得道成仙)”均符合道家人的生活习性,所以这幅图画可以用于研究中国古代的“道家思想”而不是其他三个选项的思想,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有人写道:“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儒墨法道究竟孰是孰非?”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 )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尽管观点各异,相互争论和诘难,但其都各自代表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强调社会现实的变革符合自己的利益诉求,所以B项是各家共同关注的焦点,A C D三项各家也都有涉及,但不是所有学派共同关注的焦点,答案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19分)时代是在变与不变中发展的。自古以来,中国围绕着变与不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对三代礼乐进行了广泛而深入地了解,不仅随时向人求教,而且先后到宋国、洛邑、杞国对殷礼、周礼和夏礼作实际考察。其考察与研究所得使他发现两点:一是认为三代礼制表现为一种渐进的历史过程,后世之礼对前世之礼做出损益而有发展;二是感到夏礼和殷礼由于时代久远、文献不足征而不知其详,唯有在夏礼和殷礼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周礼丰富而多彩。
——张秉楠《孔子》
材料二 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三 (把)线装书扔毛厕里、废止汉字、全盘西化……于是由政治革命转移到社会革命与文化革命。破坏旧的,人尽同意。一谈到建设新的,则意见各别。各有理想,各有图案。遂使近代中国,多破坏少建设。
——钱穆《民族与文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对“礼”的认识,并结合时代背景概括孔子的“礼”未被采纳的原因。(6分,不得照抄原文。)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维新变法在“布新”上的主张。请谈谈这些“布新”的主张未能实现的原因。(9分)
(3)以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为例,谈谈你对进行社会变革的认识。(4分)
参考答案:
(1)认识:礼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或后世的“礼”。比前世进步);(2分)推崇周礼。(2分。本问照抄原文不得分。)
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剧烈变化(或写春秋战国是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的时期;是社会的大变革时期等也可)。(2分)孔子的“礼”不符合各诸侯国君富国强兵的需要。(2分)
(2)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创办新式学校,培养人才(或提倡西学)。(每点1分,共3分)
原因: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2分,必答)
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或民智未开)。(4分,任答2点得4分)
(3) 认识(答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而不谈“认识”不得分。就事论事地评价新文化运动可酌情给分,但满分不超过4分。)
要点:与时俱进,因时而变(根据时代潮流和社会现实进行变革);理性变革,尊重传统(不要偏激,不要全盘否定,尊重传统);开拓进取,勇于创新。(4分)(要变、怎样变二个角度 )
本题解析:(1)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认识从材料一中“认为三代礼制表现为一种渐进的历史过程,后世之礼对前世之礼做出损益而有发展”可概括出礼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从“唯有在夏礼和殷礼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周礼丰富而多彩”可概括出推崇周礼;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来思考,可得出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孔子的“礼”不符合各诸侯国君富国强兵的需要。
(2)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主张联系为维新派的思想主张来分析,即可得出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创办新式学校,培养人才;第二小问原因可结合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来思考,从政治、经济、思想以及顽固势力的强大等角度来分析归纳即可。
(3)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材料三中“废止汉字、全盘西化”的信息可以判断出这是新文化运动中出现了全盘肯定西方文化和全盘否定东方文化的现象,由此可得出进行社会变革要尊重传统,理性变革;从材料三中“于是由政治革命转移到社会革命与文化革命”的信息可得出进行社会变革要与时俱进,因时而变等。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维新变法;思想解放的潮流·向西方学习·新文化运动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顾炎武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自公卿大夫至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宗法立而刑清。天下之宗子,各治其族,以辅人君之治”。对上述材料评价正确的是
①已突破封建制度的束缚 ②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③有违背历史潮流的一面 ④反对君主专制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依据材料中“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宗法立而刑清”,由此可以看出顾炎武反对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提出众治的主张,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主张以宗法制维护社会秩序,这体现了违背历史潮流的一面。①说法错误,故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批判思潮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顾炎武说:“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是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顾炎武上述言论的主旨是
A.批判宋明理学空谈义理
B.强调学术与道德的结合
C.提倡无研不信的为学方法
D.倡导经世致用的学术取向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可以看出顾炎武特别强调人的道德的作用,认为以无德之人讲学,与圣人相去深远。故选B。A项错误,材料主要说的是有学问的人应该有道德;C和D项错误,材料并非说的是治学问的方法问题。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顾炎武的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秦中央集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