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世纪的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统治工具,它给封建制度披上了神圣的外衣,为封建统治辩护;天主教会也是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它拥有天主教世界地产的1/3;教会还是各国的特权组织,成为西欧国家实现民族统一的障碍。
天主教会的腐败和搜刮,引起各阶级各阶层的强烈不满。……而教会的欺诈和无耻掠夺,最终落到人民群众身上……他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与日俱增。城市市民也不满天主教会的统治,这不仅是因为教会是封建制度的强大支柱,而且因为天主教会的许多清规戒律对工商业发展不利。世俗君主和贵族则垂涎教会的财产,出于个人利益的打算,也站在反对天主教会的行列中来。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天主教会遭到普遍反对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什么叫“异端”运动?宗教改革前的欧洲人民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为什么以宗教“异端”的形势出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宗教改革运动对西欧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进步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原因:维护欧洲反动的封建统治;阻碍西欧国家实现民族统一;对人民群众的欺诈和无耻掠夺;阻碍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损害世俗王权和贵族的利益。
(2)“异端”运动是指中世纪西欧采用反天主教会的宗教思想与罗马天主教会展开的斗争。
原因:中世纪的西欧,几乎人人都是天主教徒,处在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和封建统治之下,采用宗教“异端”的形势展开反教会斗争容易被人们所接受;资本主义尚处在萌芽时期,新兴阶级还无法提出完善而成熟的斗争理论,不得不利用宗教“异端”思想进行斗争。
(3)进步影响:宗教改革运动动摇了罗马教会的统治,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商君虽死,秦法未亡”,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变法满足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B.变法顺应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的历史潮流
C.变法迎合了从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的必然趋势
D.变法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商鞅虽然身亡,但是其新法并没有废除,根本原因在于新法能够壮大秦国的经济实力,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故选B。ACD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并未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因而不是最佳项。
点评:一场改革能否成功,有许多因素必不可少。最根本的是看这场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社会的进步,阻碍历史潮流的改革必然是以失败告终;同时改革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如统治者的支持、方法策略等。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为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与制度,孝文帝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A.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B.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C.模仿汉族官制
D.推崇法家思想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根据课本知识,孝文帝改革中途推行学习汉族文化并且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恢复汉族礼乐制度,所以D项表述错误。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看图,回答问题:
下列对变法或改革的评价与上面(1)、(4)人物均无关的是
[? ]
A.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B.使原有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
C.民主政治得以建立
D.打击了守旧贵族势力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日本历史上的“维新三杰”不包括( ?)
A.木户孝允
B.西乡隆盛
C.大久保利通
D.伊藤博文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在明治维新的众多元勋当中,担任最重要角色的是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三人。这三人又被称为「维新三杰」。因此D不包括在内。
考点:日本明治维新
点评:否定型选择题即要求选出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也称为逆向选择题。此种题型也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异,即在试题中有三个备选项是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试题就要求将另一个不符合的选出来。该题型结构特点是在题干中有"不是""不正确""不包括""错误的""无关的""不属于"等提示语。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