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下列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工农业总产值,对当时我国国民经济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成,极大地提高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极大地挫伤了人民的积极性
C.“一五”计划大力推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坚实基础
D.国家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文革”结束后开展思想解放运动的必要性是?(?)
A.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思想基础
B.实现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C.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D.全面否定“文化大革命”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革”后开展思想解放运动的原因。A项是思想解放运动的意义;B项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D项是在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故C项符合题意要求。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党的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A.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建立社会主义国有经济体制
D.建立社会主义集体经济体制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能力。依据所学,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选B。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2009年10月举办的“奋进的江苏——庆祝建国60周年”图片展,全国展示了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取得的辉煌成就。国家最早批准江苏对外开放的是( )
A.经济特区
B.沿海经济开放区
C.沿海港口城市
D.经济技术开放区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的对外开放进程可知1979年中国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试办经济特区,迈开了对外开放的第一步;1984年4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又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这14个港口城市,其中南通位于江苏省,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从1985年起,又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接着又开放内地省会城市,创办经济技术开放区,对外开放呈现出全方位的格局,所以结合史实不难发现江苏最早对外开放的是设立沿海港口城市,答案选C,A B D三项不符合史实。
点评:识记能力是高考能力考查层次中的最低端,历史事件、时间、事件内容的考查是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常见题,主要涉及对教材中知识点的识记,在平时的学 习中必须加强时间、事件、事件内容方面的记忆。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26分)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单元,它既是一个生活组织,也是一个经济组织,它还曾经是一个权力组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注:指规模大且具有权力组织特点)。
——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16世纪一位英国面包师的家庭(家庭手工作坊)构成(表4)
表4:16世纪一位英国面包师的家庭构成(单位:人)
——根据哈罗德·帕金《现代英国社会的起源》
材料三:在英国至少从1530年开始,他们已不再认为独身是一种美德,相反,他们认为婚姻是由上帝创立的……他们主张把宗教和家庭联系起来,过一种理想的宗教家庭生活,也就是说,宗教信徒除了去教堂礼拜与圣餐外,在家中也进行祈祷与阅读《圣经》。
——引自《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第04期(作者:蔡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在乡下,家庭很小的经济因素是什么?(4分)中国古代一些家庭规模大且具有权力组织的特点,请结合古代政治史分析其制度根源。(4分)
(2)现代家庭是亲人居住、消费和情感寄托的单位。根据材料二指出16世纪的英国家庭还有哪些更宽泛的功能?结合所学知识,阐明这些功能在现代家庭中衰退的原因。(6分)
(3)材料三中的“他们”指哪类人?结合所学知识,英国宗教家庭生活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6分)
(4)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特殊家庭,试分析其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6分)
参考答案:
(1)经济因素: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或具体描述小农经济的形态);(2分)经济条件有限。(2分)
制度根源:西周实行宗法制。(2分)将血缘和政治权力相结合,想成宗族(家族)观念(2分)。(考生答“封建制度”给1分)
(2)功能:生产单位(或经济功能);(1分)技能培训(1分)。
衰退原因:工业革命(2分);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1分);工厂制度取代手工作坊(1分)。(如考生答“学校教育发展”亦同等给1分)
(3)指:新教徒。(2分)(或清教徒,或加尔文教徒,或路德教徒同等给2分,若答新兴资产阶级只给1分)
原因:宗教改革(或亨利八世改革)(2分);形成人文主义宗教观(或宣扬“因信称义”)(2分)。
(4)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开放使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民进城务工成为趋势;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人口自由流动加快。(每点2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得满分6分)
本题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准确理解与认识,第一小问,应该抓住“经济因素”,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得出诸如小农经济的特点以及经济条件的限制等;第二小问依据材料“家庭规模大且具有权力组织”联系中国古代的政治内容,可以结合宗法制,血缘关系,宗族观念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
第(2)问,主要以表格的形式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分析的能力,依据材料中“16世纪一位英国面包师的家庭构成”的成分可知其具有生产单位和技能培训的功能,衰退的原因,需要结合工业革命的进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分析,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后,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工厂制度取代手工作坊等。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1530年开始,他们已不再认为独身是一种美德,相反,他们认为婚姻是由上帝创立的”可以推断出材料中“他们”指的是新教徒,提倡对宗教进行改革,第二小问中的变化,可以结合宗教改革以及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两方面分析归纳即可。
第(4)问,主要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现象出现于中国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进城务工成趋势不断加强,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等。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