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中国领导人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最初动机是:
A.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B.解决澳门问题
C.推动对外开放
D.解决香港问题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198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建议国共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提出国家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 构想并进行了全面阐述。因此A符合题意。
点评:从命题频度看,本考点考查内容含量不是太大,但由于祖国统一是时政热点,历年一般都会命题。从考查内容和考查角度来看,主要考查“一国两制”的基本内涵及在港、澳、台地区的实践;从命题形式和考查意图看,大部分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备考复习时,要掌握“一国两制”的基本内涵及现实意义。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报道。这一“重大改革”是
A.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
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
C.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
D.贯彻“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1977年,在邓小平等人的主持下,恢复了中断10年之久的高考,与题干所述的时间、情景相符,这是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因此选A。“科教兴国”战略于1995年提出,排除B;十一届三中全会于1978年底召开,排除C;“三个面向”开始于1983年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排除D。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健全机制体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兴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加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这是党在农业问题上的一个重要决策。从 1949 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经济形式的变化总趋势是
A.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封建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合作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封建剥削制度→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社→土地包给个人自负盈亏
D.互助组→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生产→人民公社化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了建国后,我国农村经济形式的变化,建国后的土地改革把封建土地所有制转变成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改革开放后,在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以A项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1949年《共同纲领》在内容上的根本不同在于
A.规定的国家权力机关不同
B.规定的国家政治体制不同
C.规定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D.规定的社会形态和体现的原则不同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1949年《共同纲领》具有新在民主主义宪法的性质,在建国初期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意义:这是我过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因此选D。AB是两者的不同,但不是根本不同;C是两者的共同之处。
点评:1954年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①宪法内容: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 国家权力 机关。这就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体现原则: 人民民主 和 社会主义 。
③历史地位:新中国第一部 社会主义 类型的宪法。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有史学家指出:“在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趋势的当代世界,发展中国家虽然取得了政治独立,但不可能按自己的主观愿望去选择一个世界。”该史学家实际是强调了(?)
A.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居优势
B.全球化进程只有利于发达国家
C.发达国家仍控制着发展中国家
D.发展中国家不可能实现现代化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发展中国家取得了政治独立,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故选A。B项错误,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C项说法明显错误,发展中国家已经实现了独立;D项错误,说法绝对化。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