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初,清政府迫于国内外压力实行新政,进而发展成“预备立宪”,开始进行体制改革的探索。1905年清廷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1906年载泽上密折说:立宪是“救危亡之方”,可使“皇权永固”、“外患减轻”、“内乱消弭”。
材料二:“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要去这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我们推倒清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走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说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的演说》
材料三:人民的国家是保护人民利益的政权形式,只有人民当家作主才能体现真正的民主。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20世纪初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的目的。为此,它可以仿行当时哪国的体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三,概括孙中山与毛泽东对民主政治的不同认识,并指出各自的理论来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共为建立民主制度作了那些有益的探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消除内乱外患,维护专制统治。德国(日本)。
(2)认识:(孙中山)推翻封建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毛泽东、人民当家作主,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来源:(孙中山)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毛泽东)马克思主义。
(3)中共“七大”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建国前夕,召开北平政治协商会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然则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夸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夫吾国言新法数十年,而效不睹者何也?则于新民之道未有留意焉者也。……若以夸日之民德、民智、民力,吾知虽有贤君相,而亦无以善其后也。
——摘自粱启超《论新民为夸日中国第一急务》
材料二 许多人以为中国不适用民主政府,因为人民知识程度太低。我不信有这话……人民是民国的主人,他只要能指定出一个目标来,象(像)坐汽车的一般。至于如何做去,自有有技能的各种专门人才在。所以,人民知识程度虽低,只要说得出“要到那里”一句话来,就无害于民主政治。
——摘自《孙中山文集·关于民主政治》
(1)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梁启超、孙中山关于国民素质与实现民主政治关系的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梁启超与孙中山的上述观点本质上对立吗?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梁启超认为提高国民素质是当务之急,先培养“新民”,再建立民主政治;孙中山认为国民素质低下无碍实行民主政治,可以先建立民主政治,保障民权。
(2)不对立。理由:两者都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都是为了实现民主政治,推动社会变革,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毛泽东说:1911年,我在文章里提出,把孙中山从日本请回来当新政府的总统,康有为当总理,梁启超当外交部长!现在来看,当时思想还有些糊涂。文中“思想还有些糊涂”是指混淆了
[? ]
A.立宪派和革命派的主张
B.旧官僚和立宪派的主张
C.旧官僚和革命派的主张
D.维新派和洋务派的主张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若强中御外之策,惟有忠义号召天下之心,以朝廷威灵合九州之力,乃天经地义之道,古今中外不易之理。……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机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 材料二 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二者斯强矣。
? 材料三 革命的目的是为民谋幸福,囚不满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善至美的国家。
? 材料四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请回答:
(1)指出上述材料代表了近代哪些政治力量和派别的观点?从作用或影响方面说明上述观点代表的近代不同阶段历史进步的方向。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概括这一系列思想变化给后人的深刻启示。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洋务派、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新文化运动领导人(或激进民主主义者)。洋务派的观点在19世纪中期推进了洋务运动,客观上有助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维新派的观点在19世纪末期起了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维新变法运动。 革命派的观点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行。激进民主主义者的观点,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获得了空前解放。
(2)中国近代史是先进中国人探索真理求强救国的历史。先进的思想反映了社会发展主流,又起了推动社会前进的作用。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器物一制度一思想三个阶段(或;先进科学技术一政治制度一思想文化)。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5、判断题 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的反封建思想主张各有何特点?与两者相比,新文化运动中有哪些更进步的思想主张?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分别指出三者在反封建方面最明显的不足之处及其产生这种不足的根本原因。
参考答案:特点:①维新派把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在维护孔子的名义下,批判封建思想;革命派直接用西方的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思想武器,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②维新派主张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但未触动封建土地制度;革命派主张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触及了封建土地制度。③维新派主张改良的方式,革命派主张用暴力推翻清政府。
进步之处:先进知识分子以人权平等和进化论为武器,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对封建正统思想进行了彻底批判;后期,一批先进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开始用新的思想武器反对封建主义,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作了思想准备。
不足之处:维新派缺乏反封建斗争的勇气,脱离了人民群众,没有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革命派缺乏对封建思想的彻底批判,不敢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彻底摧毁封建势力;新文化运动前期,先进知识分子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群众运动相结合,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化的倾向。
根本原因:由于阶级的局限性,没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以及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解答第(1)问,需要从思想的理论基础、宣传方式、主要内容(政体、土地制度、对清政府的态度)等方面去分析。解答第(2)问,要注意新文化运动前期和后期两个时期的进步主张。解答第(3)问,要注意“分别”和“根本原因”两个限制语。“分别”要求逐一答出不足之处,“根本原因”要从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上去分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