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958年4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关于工业企业下放的几项规定》,提出国务院各主管部门所管理的企业除极少数特殊重要的企业外,一律下放给地方政府管理。中央直属企业工业产值占整个工业产值的比重大大下降。其意图是(?)
A.建立和强化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B.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探索增强企业的活力
C.在全国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
D.积极引进西方国家的投资,实现工业化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企业的管理权下放到地方,有地方进行管理,主要目的是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增强企业的活力。故选B。A项说法错误,材料做法并不是以增强行政管理体制为主要的目的;C项材料未体现,与材料无关;D项说法错误,1958年尚未进行改革开放。
点评:此题实际上是考查的改革开放前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探索的情况。考试中常考的还是改革开放后对经济体制的调整。我国的改革分为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在1979年开始,在农村改革的推动下,城市改革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步,走的是一条先农村、后城市的路线。1992年十四大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改革进入了快车道。与此相关的知识有改革的背景、成就等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953年我国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
A.是性质完全相反的两种经济政策
B.后者是为了纠正前者的错误
C.是为了发展生产力而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D.足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l953年我国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本质,都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其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9世纪60年代,江浙地区出现了“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的现象。它反映出
A.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
B.开埠通商促进了江浙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
C.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
D.市场扩大刺激了江浙地区丝织业发展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19世纪60年代”,这一时期西方列强侵华主要以商品输出为主,故A项不符合题意;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故B项是错误的;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材料“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可以看出江浙地区纺织业特别是丝织业的发展状况。所以答案选D。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新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包括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③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④社会主义制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了新中国政治制度的基础知识。记忆教材说明的内容即可做出该题,根据教材的说明,新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但不包括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需要不断的完善。所以选择D。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受金融风暴的影响,2008年以来美国股市市值“蒸发”达创纪录的7.3万亿美元。英、法、德三大股市今年的跌幅都在四成左右,已经结束2008年交易的日本股市则暴挫42%,创历来跌幅之最。发达经济体如此,以往一直以“免疫力”强著称的新兴市场也未能幸免。其中,受到油价下跌和金融危机双重打击的俄罗斯股市全年跌幅超过70%,高居全球之首。“金砖四国”中的另外三国——中国、印度和巴西,股市全年跌幅都超过40%甚至高达60%。这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
A.世界经济发展呈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
B.全球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C.世界政治格局呈多极化发展趋势
D.世界经济发展呈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材料中看由于经济危机,世界很多地方都被波及,这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
本题难度:一般